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
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
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史,更是一部现代化史。
用容闳的话来说,西学东渐无非是“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
然而,这句话却包含了其中各个西学阶段难以想象的艰难。
本文通过西学东渐两个主要阶段的特点分析了西学之难的原因,然后讨论了近代西学和中学的发展,最后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学发展的个人观点。
一.西学东渐的两个主要阶段
1.明末清初的第一次西学东渐
明万历九年(1581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来华传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此时的“学”主要为西方的基督教想思想,它成为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文化载体。
与宗教文
化相伴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科学。
然而,这些新的事物要想进入天
朝大国的人们的思想却很困难。
在当时,“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的观念根
深蒂固,百姓陶醉于太平盛世之中,认为中国文化乃世界之典范,外国的思想皆不如己,
于是对利玛窦刊刻的《万国舆图》嗤之以鼻。
只有极少数开明者如徐光启等敏锐地觉察到
中国的闭塞与落后。
即使在朝廷,西学传播也同样遭到抵制。
最可惜的是,国人在拒绝基
督教的同时,也拒绝了渗入其中的科学的种子,这与日本对西学的全面吸纳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开始流行的“西学中源”说,反映了中西文化初次遭遇时国人的心态,揭示了当
时的国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者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本能排拒。
这种排斥也主要是基于“天
朝上国”的自大思想,国人无法接受西人在历法、数学、工艺等方面技高一筹的现实,所
以“西学中源”仅仅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寻求文化自救的模式。
2.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二次西学东渐
经过近代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了出来,西方坚船利炮的
威力也在开明士大夫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
与第一次西学东渐不同,这次可以说是“打”进来的。
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的长处,于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一批如《海
国图志》的介绍国外之情的著作相继问世,然后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形成中
国近代第一次主动西学的高潮。
虽然有些国人知道要改弦更张学习西方以变革图强,但是
华夏民族的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开明的人如李鸿章等依然深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
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于是,“中体西用”取代“西学中源”,依旧构筑了护卫中国
文化的一道坚实防线。
可以看出,西学东渐难就难在寻找中西文化的结合点,维持天朝大
国的尊严。
但是往往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惰性、惯性,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总是会产生强大
的保守力量来与之相抗衡,所以这次西学东渐也没能引起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
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并没有发生。
二. 西学东渐为何难
1.传统文化之优越
首先是华夏大地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数学、医学、四大发明等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巨大的贸易出口,广阔的地理疆域以及悠久厚重的历史使得国人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
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
面对西方技术的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放下盲目的自
信和狂傲,但也存在对西方文化威胁的无奈和不安。
“西学中源”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
暂时回避了中西文化的内在冲突,促进了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思想。
“中体西用”却也没有
挣脱天朝中心、华夏文化优越论的窠臼,它以制夷为目的,用传统的体用之辨掩盖了中西
文化的深层隔阂,所以它也仅仅停留在带着某种纠结情感学习西方的阶段,从而影响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省考察。
中国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成为国人“放下架子”向西方学习的阻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不可能透彻入骨,对西方文明的吸收也必然难及其
精髓。
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反映了国人对传统的固守和学习西方的阻力之大,以及一个自古优秀的文明与其他文化交流学习的历程之艰难、曲折。
2.对西方文化的又爱又恨
另一个方面是国人对于科技来自西方、敌人也是来自西方这么一个情况有一种天然的
矛盾心理。
“制夷”是“师夷”的目标和动力,虽然这要比以前认为夷人之文化亦夷要好得多了,但是毕竟民族的意识心理无法在段时间内改变,因而“师夷”依旧有很大阻力。
陈天华曾说:“越恨他,越要学他;越学他,越能报他。
不学断不能报他”。
可见当时国人转变心态之艰辛。
而且,国人对西学的吸收也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急功近利的实用倾向,因而很大程度上对西学的了解难免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而没有真正深入掌握。
从一些当时有识之士的言论还可以看出,国人甚至有些拿来主义,对西学的引进有些精粗不辨、良莠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梁启超说过:“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还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激进民族主义者更是把西学作为救治国家的唯一希望。
所以总的来说,学习西方与反对侵略的双重任务,注定了国人对西方文化既爱恨、既趋之若鹜又嫉之如仇的矛盾心态。
这一切汇合在一起,造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限性,从而在传统文化变革上的不彻底。
三.西学与中学
近代的中国可以说在文化上是西学与中学的战争。
洋枪洋炮和西方的学问造成了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怀疑,以及民族的文化自卑。
这种深深的文化自卑潜藏、积淀在民族心理中,也加重了我们的文化迷失。
甚至很少有人还在谈论古代中国辉煌的历史,很少有理性的鉴别与分析取舍,而把中国落后挨打的所有原因最后都被归罪于传统文化。
于是,中国文化曾一度成为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寻觅。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到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还搞“文革”,毁文化,当时可以说已经丧失了精神家园。
后来我们历尽坎坷磨难,终于清醒地意识到,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必然会丧失自我,丧失历史。
中国,终究还是要走自己的路,中国文化,终究还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长同步,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恢复,“中学”也重新兴起。
四.当今的中学发展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彻底走出了近代历史的阴霾,中国文化也在国内外不断发扬。
但是我认为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还不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
其实现象很普遍,因为如果不是中考高考要考古诗文,我估计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我觉得首先在政府这个层面,对文化的发扬还缺乏一种气氛。
其实很多方式都可以推进中国文化在国人心中的渗透。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国家领导人非要在正式场合穿西服?为什么不能想阿拉伯国家那样,穿自己的服装?可以想象,要是国家领导人出现时都身着中式传统服饰,给国人的文化气氛就会很浓厚,这样政府再搞文化发扬也就容易许多。
在对待西学方面,我们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在选择出国留学,但我希望这些留学生不是为了留学而留学,不是觉得西学比中学好才留学。
我觉得他们应该肩负着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又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既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对中国文化建设有益的精神产品,又坚持以博大的胸怀和理性的精神化西为中的使命。
当今的社会,我们应该利用好西学与中学,共同建设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
五.结语
在我看来,一个民族越是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就越是在历史的进程上显现出更大的发展阻力。
毕竟,他的传统文化太精妙了,太值得传承了,太值得骄傲了。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进入都会因为无法打破“血统”的排外而惨遭消灭。
所以,一个拥有古代的灿烂文化的民族,往往容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对于民族来说可能是悲剧性的、毁灭性的,但是,也是因为这个优秀的民族血统,一旦他决心改革,一旦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所做出的行动往往也是令世界震惊的。
从推翻清王朝,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在发展关键时刻的魄力与智慧。
从近代的屈辱到21世纪的腾飞,中国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学习不断强大,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学之传统,再扬民族之魂,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己自古流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