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 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 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 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 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 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 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请回答: 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 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 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 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的文明成果?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 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 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 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 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 初”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知识扩展:
阶段 途径 方式 内容 发展 特点 反应 影响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知识巩固: 1、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对中 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B
A. 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 映 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C. 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 正付诸实践 2、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 “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A、两个源头:日本与俄国 B、三个阶段 世纪之交前后:零星介绍 十月革命之后:系统阐释、完整传播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
2、教育变革
废科举 兴学校
留学大潮
新型教育体系
学部设立
学制改革
3、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 (1)引入并确定科技名词、概念、术语 (2)引进科学知识、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 (3)改变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德先生”与“赛先生”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理想--现实 新制度--旧心理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知识--制度--方法与精神)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陈独秀认为 经历了“学术(技术)、政治觉悟、伦理觉悟”三个时期。 请判断陈独秀的观点并说明三个时期的事件及结果
观点是正确的 (1)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破产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 主张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 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妥协性,结果都失败了 (3)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资产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 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知识整理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
(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兵制器、开矿设 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早期西学东渐的影响(作用)
1.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将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 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 积极意义。 2、中国人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 世界。 3.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 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度---思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固派与洋务派 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4、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 D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C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系统的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是 A、魏源 B、郑观应 C、康有为 D、严复
主要科技成就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文化发展 出现新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 形成新的文化取向:向西方寻求真理成为时代主潮 冯如与飞机研制
4、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的改进
交通:轮船(轮船招商局)、火车(唐胥铁路)、汽车 通讯:电报、电话 影响:出行、运输、信息传递 民间社团的兴起
社会风俗的变化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思想与政治变革
“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
悉夷
开眼看世界
“师长”论
师夷
制夷
地位与影响: 继承“经世致用”传统,代表了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开端。
“中体西用”论与洋务运动 (1)“中西体用”的提出与流行
A、“中西”与“体用”
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卫生观念、审美意识、平等意识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来华西人)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 字 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地理(文艺复兴以 文明) 来的知识)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利玛窦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A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 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 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高三专题复习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知识整理:
1、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 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 历史过程.
知识整理:
2、西学东渐的方式: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 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2)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3)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5)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 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
(6)社会习俗的变革——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