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c级--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高考]c级--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h
11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1)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 (2)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
(3)思想潮流的演进——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 (5)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
(1)目标指向:推翻改造、共和主义 (2)革命思想的传播
A、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B、基本理念: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 C、传播途径:书刊与社团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与“五族共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社会革命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两个源头:日本与俄国
B、三个阶段
世纪之交前后:零星介绍
十月革命之后:系统阐释、完整传播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
共产党成立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
h
23
2、教育变革
废科举 兴学校
新型教育体系
学部设立
留学大潮 学制改革
h
24
3、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
(1)引入并确定科技名词、概念、术语
h
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德先生”与“赛先生”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心理
理想--现实 新制度--旧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法与精神)
(知识--制度--方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h 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22
在①向1近5~代1化6世迈纪进,的欧过洲程的中文,艺中复国兴和和西宗方教各改走革了运一动条,不使同人的们道逐路渐。
摆学脱者了认教为会,的西束方缚近和代控的制变,革推首动了先欧是洲精向神近层代面社的会变的革转,变然;后是制
度②方1面8世的纪变的革启,蒙最思后想才使是人器们物进方一面步的摆变脱革了,封而建中专国制在和近宗代教的愚变昧
h
民主科学
10
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器物---制 度---思想)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顽 固派与洋务派的论争;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中西文化 大论战)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
兵制器、开矿设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
h
17
(3)“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4)“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5)“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
高三专题复习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h
1
知识整理:
1、概念辨析:
西学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文化,最直 接的表现为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向中国传播的历 史过程.
h
2
知识整理:
2、西学东渐的方式:
“西学东渐”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传教授徒, 翻译图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
(3)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资产阶级 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封建 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h
34
【例8】(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
⑴实西现方近变代革化的(发现展代历化程):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2、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新 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D、、“向“向西西方方学习学”习,”寻,求寻强求国强御侮国h 之御道侮之道
31
4、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

D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受传对象 士绅、官员
各社会阶层
影响区域 京师、江浙皖赣闽 通商口岸-沿海-内地
影响程度
局部的、区域性
h
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27
知识链接
1、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转型? 2、关于中国近代史上几次转型的看法? 3、西学东渐的不同阶段及对中国的影响 4、全球视野下几次重要转型?
治史视角
东学西进与西学东渐: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社会转型与国家命运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A、“中西”与“体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
h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
维新派以进化论为武器,从思想上、舆 论上为戊戌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试图建立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19世纪
末20世纪初)
是当时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推动民主革命发展并最终推翻清王朝统 治,终结两千年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
民主与科学(20
世纪初)
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传统精神枷锁,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h
18
【知识整理 】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进步的,冲击 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 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方式 内容
传教授徒、结交士 大夫、译书修历 自然科学、人文艺术
发展 特点
由于清政府闭关、 阻绝,不复畅通
反应 开阔眼界、开始反思
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h
利玛窦 5
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A 史实:耶稣会传教士带来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内容泛 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 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艺术等
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 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
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 绍西方算术的笔算法)
3)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4)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完成《崇祯历 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5)此外传入《泰西水法》、《远西奇器图说》 6)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西学东渐引起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废除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h
13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存在
鸦片战争后, 民族危机不断 深化
先进中国人向西 方求真理,由器 而制、道
社会思潮
社会转型
使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
中体西用(19世纪
60年代)
进化论(19世纪末)
成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使中国在现代 化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h
3
知识扩展:
3、西学东渐的阶段: 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 两个时期。
两者的背景不同:
前者伴随着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活 动逐渐进行的;
后者则是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 伴随着军事、经济和文化渗透而逐步展开的。
h
4
知识扩展: 早期西学东渐概况
阶段 途径
明末清初(早期) 传教士的传教活动
民间社团的兴起 社会风俗的变化
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卫生观念、审美意识、平等意识
h
26
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来华西人)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 译书、报刊、学校、社团、

留学
传播内容
天文、历算、数学、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地理(文艺复兴以 文明) 来的知识)
A、鼓励开矿建厂 B、改革教育制度
c
C、改革政治制度 D、抵制农民起义
16.(2009年北京文综)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
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
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C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2)引进科学知识、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
(3)改变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
主要科技成就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冯如与飞机研制
文化发展
出现新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
形成新的文化取向:向西方寻求真理成为时代主 潮
h
25
4、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的改进 交通:轮船(轮船招商局)、火车(唐胥铁路)、汽车 通讯:电报、电话 影响:出行、运输、信息传递
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