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出生
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1.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实验:Sagi和Hoffman将出生两天的婴儿分成三个组: 一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声;另一组婴儿听到 电脑制造出来的哭声,音量与真的婴儿哭声一 样大;还有一组婴儿周围保持安静。然后比较 婴儿在三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脚踢,面部 肌肉动作等)。结果发现,第一组婴儿哭得最 多,这说明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情绪。
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2.分类
3.道德感的发展
小学生 与榜样比较
中班
“告状”行为
2—3岁 简单的道德感
1岁
最简单的同情感
中班幼儿为什么爱“告状”?
1.幼儿告状是其道德发展的表现; 2.中班幼儿,他们渐渐得在形象水平上懂 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 行与一定的规则和作为规则体现的榜样相 比较,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 3.告状实际上反映了幼儿正在把别的儿童 的行为与老师经常教导他们的行为准则作 比较,并且已主动地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
4 B,S
C离开,S让婴儿自己玩。如果B需要安慰,S就过去安慰,如果婴儿哭 得很厉害,这个情景可以早点结束。
5 B,C
C从门外叫婴儿的名字,进入实验室,招呼B。如果B需要安慰,C可以 安慰B,如果婴儿准备玩玩具,C就坐在椅子上。如果婴儿显得非常难 过,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与C在一起,这个情景可以延长。
6B 7 B,S
8 B,C
C离开,让B独处,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被缩短。 S进来,招呼B。如果B显得很正常,S就坐在椅子上。如果B需要安慰, S就尽量给予安慰。如果B哭得太厉害,这个情景可以缩短。 C从门外叫B,进入实验场地,抱起B,如果需要,及时安慰B,如果B想 玩,就让B重新去玩。
* B:婴儿,C:养育者(母亲),E:实验员,S:陌生人(观察者)
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 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经典实验:恐惧产生实验
(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凯根、希伯等 观点:(1)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2)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恐惧; (3)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 而是解释。 经典实验:凯根对4个月大婴儿的实验
希伯对黑猩猩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各种情绪都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或环境的事件引 起;
(2)伤心与愤怒通常由人际关系引起; (3)高兴和惊奇常常由材料性质引起 ; (4)害怕由想象或幻想的东西引起; (5)随年龄增长,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也在变化。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对不同年龄儿童来讲所引 起的情绪不同呢?
研究者利用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解释:处于不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情绪
情感
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
发生较晚,为人类特有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
稳定性、持久性
冲动性、外显性、可测量性
深沉、含蓄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情境
到底什么样的情境会引起儿童的情绪? 研究者J.Strayer 对4—7岁的儿童做了相关研 究。发现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可归结为7中:材 料性质、想象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环 境事件、成就、食物、动物。
➢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 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 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3.克服害怕的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 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 绪。
➢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 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 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 敏感性。
➢ 依恋的类型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
安全 型
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亲子关 系的和谐性
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
回避 型
反映了亲子间情感联系的缺 乏
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
矛盾 型
行为,反映了亲子关系的矛 盾性
安全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可能 会/不会哭泣,当妈 妈回来的时候能够主 动打招呼,或者会立 即跟在妈妈身边。当 妈妈把他抱起来的时 候,能够很快地平静 下来,很快地被安抚, 并且有依偎在母亲怀 中的行为。能够很快 地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1.好奇好问,“破坏”行为是幼儿理智感 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 2.在成人看来十分平凡的事情和东西,在 幼儿看来却感到新奇,所以他们要问,要 动手拆,这完全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3.作为家长和教师必须珍惜儿童的这种探 究热情,并创造条件解放儿童的双手,让 他们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三)美感
1.定义: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 一种愉悦的体验。
除此之外,依恋还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 叫、咿呀学语、抓握、跟随等行为。
2.依恋的发展 ➢ 依恋形成的标志
标志
分离焦虑
怯生现象
➢ 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鲍尔贝(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 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 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 关系明确期、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与妈妈分离时可能会 /不会哭泣。当妈妈 回来时,较少或者没 有目光接触,也不主 动招呼。当被妈妈抱 起时,没有依偎行为, 只是少量的身体接触。 很快注意力转向探索 性活动,较少与妈妈 身体接触。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
在与妈妈分离时表现 出极度的悲伤,妈妈 回来的时候,表现出 愤怒同时也有高兴的 表情。很难让他重新 平静下来。即使在重 聚的时候,也很难让 他恢复到分离前的探 索性活动水平。
5.依恋的影响因素
1
2
3
4
















6.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 实验
问题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对 后期行为是否有影响?
动物的实验
哈罗等 有影响
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 萨克特
持久的
是长久的?
诺瓦克与哈罗 不一定
由不良依恋造成的行为 方式是可逆的,还是不 可逆的?
诺瓦克与哈罗 并不是完全不可逆的
Ainsworth
陌生情境法
半结构化的实 验室观察法。 包括8个场景, 持续约25分钟。
情景 在场人物*
程序
1 B,C,E E告诉C应该把B放在实验室的什么地方,以及C应该坐在哪儿,然后离 开。如果需要的话,C告诉B可以开始玩玩具。
2 B,C
C不主动跟婴儿交互作用,但可以对婴儿的行为做出反应。
3 B,C,S S进入实验场地,静静地坐1分钟,与C交谈1分钟,主动与婴儿交往, 或者和婴儿一起玩一分钟。
认知水平的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不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情绪的发生 基本上所有的实验都 证明了儿童的情绪具 有先天性,但关于儿 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 分化的,还是笼统的 存在较大的争议。
笼统的,未分化的
分化的
代表人物
观点
代表人物
观点
布里奇斯
新生儿的情绪是一种杂乱无 章未分化的反应。通过成熟 与学习,各种不同性质的情 绪才渐渐分化出来。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 健康婴儿一般有九种类型的啼哭: 出生时的首次啼哭、饥饿或口渴、吸乳过快、 不适宜、困倦、恐惧、惊吓、忧郁或焦虑、发 怒
(二)笑 婴儿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 自发的微笑(0—5周)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 有选择性微笑(5、6个月起)
(三)恐惧(害怕) 1.怯生 ➢ 含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
人的实验 鲍尔贝 有影响
缪森 不清楚
缪森 可以得到改善
➢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
2 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
3
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不是一成不变的
4 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正视现实环境的影响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 1.定义:是关于人的言论、行动、思想或意图
➢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 害怕的情绪
➢ 认知疗法:即改变儿童不合理的思想
4.害怕的预防 ➢ 减少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 ➢ 减少对儿童的学业压力
(四)依恋
1.依恋的含义 ➢ 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
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 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对所有的人都作 出反应,他们用啼哭、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 成人进行交流,但不能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 人的特殊反应,这时的儿童对前去安慰他的成 人无选择;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对他人 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人有特殊友好的 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最亲近的人,并特 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能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 注;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张婉莹 2013年11月8日
内容概要
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一)学习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儿童基本的情绪
(一)哭与笑 (二)恐惧与依恋
四、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即“情感”,是较高级 的情绪;狭义的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 (如食物、水、空气、性等)是否获得满足相 联系的最简单的体验,是较低的情绪,是人和 动物共有的。但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 的情绪。由于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人的情 绪具有社会性。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悲哀、 恐惧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