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女青年早婚现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再加上计划生育工作在百姓间的不断深入开展,早婚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如以往那样普遍。

但是笔者从一些相关的报道中发现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该现象依旧是比较严重的,基于对这种现象产生及其成因的好奇,笔者着手进行了此项研究。

在研究地点的选择上,基于地区经济因素的考虑,笔者选取了我国目前经济较为欠发达的贵州省。

再基于少数民族这个群体的考虑,笔者选取了贵州省的铜仁地区下辖的一个乡镇,该乡为侗族自治乡,少数民族占到97%。

通过定量以及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笔者对该乡的已婚妇女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不同的现象,由此透过该现象笔者进行一些解读,并给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此类相关的研究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早婚打工群体计划生育实际婚龄生殖健康绪论一、调查地背景介绍本次调查的地点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下属的一个县级市的一个侗族乡,该乡少数民族的数量占到总数的97%,主要由侗族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构成(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该乡的少数民族有一部分是由汉族转变过来的,因为要申请民族乡所以有些汉族该变了民族属性)。

在经济方面,据该乡的官方数据显示,该乡的人年均收入为1500元,属于贫困乡。

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该乡现在年轻人多外出打工,而这些打工者中又以女性为主,男性在家务农的较女性要多。

而据了解这群外出务工的女性正是早婚现象的集中群体。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青年对于青年的年龄界定,目前在国内外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等特征均有不同的划分①。

在本次研究中鉴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1992年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即:18至44岁。

2、早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新)第二章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基于此,因此在本次调查中,笔者界定早于二十周岁结婚的女性为早婚。

(二)国内相关研究1、我国目前早婚现象的分布情况首先,从地理维度上分析,在我国早婚现象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早婚比率高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早婚比率高于东部地区。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5至19岁年龄组巳婚人口比重,市、镇、县分别为1.26%、1.59%、3.67%,农村早婚人口比重分别高于市、镇2.5%、2.17%②。

另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早婚比率分别为9.1%、8.9%、11.2%、12.5%、18.7%、①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10-12②刘庆相.中国早婚人口状况的分析.人口学刊,Population Journal,编辑部邮箱1992年02期29.5%③。

其次,从性别维度上分析,受到我国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初婚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主要体现为女性早婚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早婚的比例。

据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男性的早婚比率为28.84%,女性的早婚比率为71.16%,但是同时也应注意到尽管如此,相较于1982人口普查时的17.9%比82.1%,其之间的比例呈下降趋势④。

再次,从文化维度分析,透过相关的数据,笔者发现受教育的程度与早婚现象之间存在这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早婚现象越低。

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至19岁的育龄妇女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中早婚的比例分别为1.445%、1.835%、2.565%、1.397%、0.00%⑤。

但是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因此文盲以及小学学历的人群会大幅度减少,因此对于早婚现象的缓解相信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从民族分布上分析,笔者发现,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据1987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初婚年龄为15至19岁的年龄组中,最高的为维吾尔族,早婚比例高达56.75%,其后依次为哈尼族、彝族、回族,分别为40.37%、38.89%、34.50%。

而汉族的早婚比例为26.72%。

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本民族的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2、早婚现象的成因分析透过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分析,笔者总结出造成目前我国早婚现象的以下几点因素:首先,传统婚恋观对早婚现象的影响。

这种影响因素在我国的一些农村等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一般女子长到十五六岁即嫁为人妻,虽然我们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这种落后的观点,在一些偏远地区业已根深蒂固⑥。

其次,经济因素对早婚现象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早婚现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上,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还较落后,部分农业仍停留在以人力为主的阶段,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早婚、早育现象的出现。

此外,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也是促使早婚以及早育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⑦。

再次,受文化程度的制约。

通常说来,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眼界通常也越宽③赵璇.1982年全国妇女初婚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人口与经济.1985年第四期④刘庆相.中国早婚人口状况的分析.人口学刊,Population Journal,编辑部邮箱1992年02期⑤曾鸿.我国妇女早婚状况归因分析.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编辑部邮箱1987年03期⑥唐贵忠.中国农村早婚原因透视.社会,Society,编辑部邮箱1990年11期⑦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广,从而对人生的追求也就越高,其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要求也比较高,因此较少早婚⑧。

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育龄妇女其法制观念也比较强,对婚姻通常表现出较为理智的看法。

最后,受淡薄的法制观念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法制宣传通常流于形式,很多农民对婚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在1989年6、7月份,民政部婚姻管理司组织的一次调查中显示,有55.9%的人对《婚姻法》中所规定的法定婚龄不甚了解⑨。

3、早婚的危害对于早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于当事人自身以及社会两个方面。

对于婚姻当事人自身而言,早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影响了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据资料显示,早婚造成的早育,其产妇的死亡率要比正常年龄生育者的死亡率要高,表现为20岁以下的产妇其死亡率高达8.6‰,而20到29岁的产妇死亡率则为4.5‰。

且早孕造成的婴儿死亡率则达到109‰⑩。

其次,早婚现象加重了青少年在成长期间不思进取的心理11,因为早婚行为很多都是父母包办,因此,减少了青少年在婚姻这方面的部分压力,使得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

就整个社会而言,早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首先,早婚现象的存在加快了我国人口的增长,正如一位理论工作者所言:“若按现在婚龄(18岁)计算,与平均24岁婚龄相比较,每隔72年,整整多生出一代人,意味着计划生育工作效率抵消了40%。

12”其次,早婚现象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为早婚造成私婚、童婚、换亲、转亲以及拐卖妇女等社会丑恶现象逐渐加强,对社会治安构成了重大的隐患13。

4、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早婚现象这方面的研究中,通常都停留在二十世纪末的八九十年代,而近十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笔者认为早婚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现象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变。

同时,造成早婚现象的影响因素,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变化。

而这种新的变化,正是本次研究中笔者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一)研究方法⑧曾鸿.我国妇女早婚状况归因分析.南方人口,South China Population,编辑部邮箱1987年03期⑨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⑩朱莲芳.农村早婚现象的成因、危害及对策.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11韩惊鸣.农村青年早婚现象的不良影响.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3期12妇女之友.1990年第1期13我国人口早婚现象明显加重.经济参考研究.1993年z6期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运用问卷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将收集上来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

其次,在问卷收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二)调查对象贵州省铜仁地区下辖的某县某少数民族自治乡的已婚适龄(即已婚年龄为44周岁以下)妇女。

(三)研究对象的抽样受到研究者自身条件以及对调查地熟悉度的限制,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采用滚雪球的非概率抽样方式进行抽样,即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向他们询问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再去找那些人询问他们知道的人,如同滚雪球一样14。

(四)资料收集方式本次研究笔者主要采取实地调查的形式,通过在当地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进行相应的访谈进行本次资料的收集。

本论调查发现与分析(一)早婚这个话题对当地妇女而言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在开始本次调查之前,笔者考虑到早婚现象由于与政府的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是相左的,所以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阻碍,但是在真正开展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早婚这个话题,当地妇女所表现出的敏感程度要比我们想象中的高。

这种对该话题的敏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调查者所采取的回避的态度。

在本次的调查前期,项目组预计的调查问卷数量是200份,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当地44岁以下的育龄妇女的数量,以及除去在调查过程中该乡外出打工的人群,估计可完成问卷数量在100份左右。

然而在随着调查的开展,笔者发现多数当地妇女当看到问卷的标题,或者当调查员向被调查的人员解释调查的内容时,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妇女对调查员表示出了回避的态度,委婉地拒绝填写问卷。

这一来给本次调查的开展造成的一定的阻碍,二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妇女对于早婚现象的一种认识,明白该行为是不适当的,因此不愿暴露自己的早婚行为。

对于该行为的解释,笔者在随后会进一步做出。

1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7其次,问卷填写的真实度有待商榷。

在此处所说的真实度,主要是指在初婚年龄该项的填写上,在(表1)中,大家可以看到在所收集到的仅有32份有效问卷中,只有1位是早婚的,也就是说从这张表格上看,早婚现象似乎并不是很严重。

但是笔者通过进一步分析,即,将被调查者的实际年龄减去其长子(或长女)的年龄时,却又呈现出另一种现象(见表2)。

表1:初婚年龄表2:实际的初婚年龄从(表2)实际的初婚年龄中,大家可以看到要比(表1)高出6.3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