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正面性_小注_从美术史看_现象透明性_的前提_华正阳

_正面性_小注_从美术史看_现象透明性_的前提_华正阳

摘要:本文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探究“正面性”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通过对两本艺术类辞书中“正面性”定义的比较并上探古埃及艺术,对“正面性”与“平行透视”做出了区分。

进而指出建筑中“正面性”是科林·罗与罗伯特·斯卢茨基所谓“现象透明性”的重要前提条件。

关键词:正面性;透视;投影;立面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cise meaning of the term“Fronta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By comparison of defini-tions in two different dictionaries of art and by exploring ancient Egyptian arts,this pape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Frontality”and “Parallel Perspective”.Thus it will be indicated that“Frontality”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phenomenal transparency”defined by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Keywords:frontality;perspective;projection;facade中图分类号:TU-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067-03如今,在坊肆间有关建筑学理论的译本或著述中,往往会遇见“正面性”这个字眼,而且每每会在随后的括号内看到译著者附上原文“Frontality”。

不过,对其涵义却罕有精准的注解。

我们隐约感觉这个外来词大概指建筑的某类形式特征或者某种观视方式,可心中总存一点似乎确有些迂的疑惑:“正面性”究竟为何。

1美术史中的“正面性”根据《韦氏足本词典》的解释,“Frontal-ity”有两个义项:(一)雕塑中,完全没有侧面姿态的正视面程式化构图;(二)绘画中,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画面平行的面。

相关词条是为“law of frontality”,即所谓古埃及艺术中的“正面律”或“正面性惯例”。

而韦氏词典的艺术类词条多采摭美国艺术技法研究专家拉尔夫·迈耶(Ralph Mayer)的《美术术语与技法词典》(A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Techniques),该书中相关词条是为“frontaldepiction:即通过正视面表现人物、物体或场景。

所谓正面性传统是指严格地运用正面成线法进行表现(即平行透视)。

正面性是埃及艺术的构图指导原则。

站姿或坐姿的贵族人像都通过正视面角度来表现,并且左右通常几乎完全对称。

”①然而,英国艺术史家爱德华·露西-史密斯在《艺术词典》中的解释却有所不同:“正面性,是丹麦学者尤利乌斯·朗厄(Julius Lange)在《早期希腊艺术中对于人物的表现》(Die Darstellung desMenschen in deraltern griechischen Kunst)一书里新造的术语,用来描述绘画或雕塑中使用前视图而不使用透视图的做法。

他用这个术语特指早期文明的艺术。

”②两相抵牾者在于“正面性”是运用透视法还是投影法,两相共识者在于“正面性”源自早期艺术,尤其古埃及艺术。

众所周知,透视法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物体的方法,通常指全景和整体结构。

表现透视也有许多方法,大致分为几何法和错觉法两大类。

而艺术家为实现他所期望的空间秩序及深度效果,常常会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

艺术家主要运用的几何法称为线性透视,它基于画面上或真实或想象的结构。

其中,画面是由绘画的物质表面如画布和纸张等所代表的想象平面,而与画面间成角度的平行线汇聚到地平线上的灭点,由此暗示物体在画面之外的距离。

线性透视的表现方式又分为三种:1、斜角透视(三点透视);2、成角透视(两点透视);3、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图1)投影法则没有灭点,也就不产生近大远小。

勿庸赘言。

如果依照迈耶所述,正面性是严格地应用平行透视的结果,那么遵循正面性原则的艺术品从整体结构上必定表现出单一视点、单一灭点,表现出近大远小的“正面性”小注———从美术史看“现象透明性”的前提Notes on“Frontality”———The Pewerequisite of“Phenomenal Transparenc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华正阳HUA Zhengyang作者简介:华正阳(1982-),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2006级建筑历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

①MAYER R.A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M].New York:Barnes&Noble Books,1969:158.该书目前有两个中译本:《最新英汉美术名词与技法辞典》,连冕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邵宏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即再版《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邵宏等译,岭南出版社,1992)。

引文处参照这两个译本。

②[英]露西-史密斯.艺术词典[M].殷企平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7.原译文为“前视性”,译者以此避免由于中文“正面”的其它含义而带来误解。

此外,原文“《造型艺术中人的形态》(Die menschliche Gestalt in der bildenden Kunst)”实际有误,引文已更正为“《早期希腊艺术中对于人物的表现》(Die Darstellung des Menschen in deraltern griechischen Kunst,1899)”,为尤利乌斯·亨里克·朗厄(Julius Henrik Lange,1838-1896)身后出版的德文著作。

67空间关系和景深效果。

而如果依照露西-史密斯所述,正面性是正视面投影的结果,那么遵循正面性原则的艺术品从整体结构上必定没有灭点、没有景深。

现在让我们回到朗厄研究的起点,来看古埃及艺术。

(图2)诚如法国学者萨洛蒙·雷纳克(Salomon Reinach )在《阿波罗》(Apollo)第三章“埃及、迦勒底与波斯”中所言:“在悠长的历程中,埃及艺术从来没有摆脱因袭的桎梏。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丹麦考古学家朗厄提出的‘正面律’。

所有的形象,无论站着的、坐着的、走着的或静止的,都正面直对观众;头顶、颈部和肩部连接处、以及身体的中心,都处在同一个垂直面上;凡是违背这个垂直的立柱体的形态,换句话说,凡是稍微向左或向右的偏倾,都是不许可的。

当几个人物形象集合一个台座上时,它们的垂直轴心,必须互呈严格的平行状态。

埃及人从来不表现一个人物把身体重量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腿轻轻着地……”③这真是韦氏词典第一个义项的最佳诠释。

不过,这里所谈论的是圆雕,而浮雕和绘画并不完全如此。

(图3)“在浮雕和绘画中,则除了少数的例外,整个形象都是侧面的,然而说也奇怪,眼睛和肩膀却又转向正面……绘画……完全忽视透视法,以于两个人紧挨着的话,第二个一般就画在第一个的上面。

”④这便是通常所谓“侧脸,正面肩”。

由此可见,朗厄严格意义上的“正面律”只适用于古埃及的圆雕,以及古希腊、中国、日本、波斯、亚述、巴比伦和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一些雕刻。

⑤然而,不论圆雕、浮雕还是绘画都没有灭点、没有任何透视缩短法的形迹;并且浮雕和绘画“侧脸、正面肩”的形式也否定了单一视点。

因此,正面性与投影法相近而与透视法相远;正面性与平行透视或说一点透视存在着距离,惟一相似者是高度强调与画面平行的正视面。

或许,“正投影的平面视角”恰为正面性最简洁、精到的注解。

⑥大约这便是韦氏词典第二个义项的所指。

于是当我们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印象派、立体派、后立体派绘画时,比如保罗·塞尚(Paul C ézanne )晚年的作品《圣维克图瓦山》(Mount Sainte Victoire)、乔治·布拉克(George Braque )的《葡萄牙人》(ThePortuguese)、胡安·格里斯(Juan Gris )的《静物》(Still Life )、费尔南·莱热(FernandL éger )的《三张脸》(Three Faces ,图4)、毕加索的《阿莱城姑娘》(L'Arl ésienne ),画中所谓的正面性便显而易见、不难理解了。

另外,还不能忘记勒·柯布西耶的绘画(图5)似乎表现出更为严格的正面性。

③REINACH S.Apollo:An Illustrated Manual of the History of Art Throughout the Ages[M].New York:C.Scribner's sons,1924:20.此书有中译本:《阿波罗艺术史》,李朴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即再版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版)。

④同上,第21页。

⑤哈拉普.艺术的社会根源[M].朱光潜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57.⑥董豫赣.极少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9.图1透视法图片来源:透视法.笔者据《美术术语与技法辞典》重绘.图2阿蒙霍普特四世半身雕像图片来源:阿蒙霍特普四世半身雕像.[英]布朗丛书公司.古代文明[M].老安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0.图3《亡灵书》中插图图片来源:《亡灵书》插图.[英]布朗丛书公司.古代文明[M].老安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2.图4三张脸-莱热图片来源:《静物》1925.HITCHCOCK H R.Painting Toward Architecuture[M].New York:Duell,Sloan and Peace,1948.图5包豪斯校舍图片来源:《三张脸》.GANNON T.The Light Construction Reader[M].New York:The Monacelli Press,2002:185.68⑦ROWE C.Transparency:Literal and Phenomenal [M]//The Mathematics of the Ideal Villa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Mass.and London,England:MIT Press,1976.159-183⑧同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