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系统的纪念性景观各知识总结归纳一、纪念性景观的涵义纪念是记忆与对情感的怀念,是对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陈述。
纪,本意为结绳记事;念,即是现在所想的事,可以包括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
其中纪是基础,念是深化。
人类是一种感性动物,对于任何过往都有着不可泯灭的怀念和依恋的情感,这种对过往的认知就是“纪念”,这种纪念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现实还原,例如通过纪念性景观的构建供人们寄托情感。
所有建筑的形成都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正因为如此,它们都被赋予了历史的标记,尤其一些强调历史感的纪念性建筑,这种纪念性则是人们对追求某段历史或者传说所产生的心理感知,是一种庄严且永恒的感觉。
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还原,还需要设计师将其以新形式展现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
根据符号语义学的有关内容,符号的内涵张力可以引发受众较深层次的思考,就纪念性景观来说,符号的构建需要对原有纪念性元素进行抽象整合,提取历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深层内涵,使纪念性景观避免表面化的复制。
纪念性景观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纪念性景观所传达的是一种特定的,人文精神的语意,能够传达特定历史故事以及精神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特定景观,也可能是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土地,它们或许正向人们传达着某些触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
纪念性景观所表达的意义就是向受众传达关于社会、地域所经历的背后的情感故事,通过亲身的景观感受和视觉体验,达到直入心灵的精神层面。
通过对“纪念”和“纪念性”的的理解,我们通常把它概括为广义的纪念性景观:是指为了纪念一个事件或者实物性的景观设计,其设计的目的是引导观赏者能一看就记住这个景观,并且它在设计上必须得融入当时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设计。
简单的来说,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包括纪念人物、纪念文化、纪念事物等方面。
纪念性景观作为研究现代景观设计的一个切入点对我国现代景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四个阶段1.为神的纪念在古代的蒙昧时期,人类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发达,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差,人类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屈居于神之脚下,人是神的奴仆,甚至有时人是神的牺牲品。
这个时候的纪念性景观是一些近似于图腾巨卷般的神秘景象。
如英国巨石阵、南太平洋复活岛巨型雕塑群等。
我国为神灵而纪念的景观如南京夫子庙、关公庙、石窟等景观。
2.为君王的纪念一般来说,上层统治阶级作为纪念的对象,来表现崇高伟大的思想教化。
这种纪念的性质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君主集权制,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普通人则成为了在纪念碑前膜拜的人,在巨大的纪念碑前显得无比渺小。
而如今纪念的目的变化造成了纪念性的多元化,以前是对神灵君主的盲目崇拜,现在纪念的不仅有伟人,还有普通人跟动物,更注重了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
3.为机器的纪念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革命使得城市景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类似乎已经征服了自然,解脱了神的约束,推翻了君主制。
但人们并没有彻底改变受奴役的奴隶制度和卑微受人鄙视的地位。
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另一个掌握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
例如工业时代发明创造的蒸汽机车,我国近现代为机器而纪念,如西安的纺织城、北京 798 艺术区等。
4.为人的纪念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意识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为神和君王建造的纪念景观是神秘的、宏伟的、富丽堂皇;为机器设计的纪念性景观是唯美的、高效的。
它们离普通人的纪念都是遥远的。
人们应该寻求人性化的纪念性景观,为伟人更为普通人。
此时纪念性景观无论在纪念观念、纪念对象、纪念的空间形式、设计思路和手法上都有所进步,纪念对象也趋于广泛。
三、纪念性景观发展的形式沿革1.纪念碑和纪念柱景观纪念碑是表达纪念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西方,在城市广场上常见到竖立直立的碑或柱来纪念皇帝或有杰出贡献的将军的辉煌功绩,这种传统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始的。
工业革命后的纪念碑柱与以往的纪念碑柱相比,增强了不少世俗性,它对城市意象的贡献和供作眺望塔的游憩功能也是古典方尖碑无可比拟的。
如华盛顿纪念碑碑高 555 英尺,内部设有电梯和 898 级台阶。
新时代设计理念强调其参与性,更加注重参观者的心理。
如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是 70 年代“大地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结合的经典作品之一。
2.纪念性雕塑景观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以竖立雕像来纪念神灵或祖先的传统。
例如我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国族纪念场所,在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缅怀。
3.陵墓景观陵墓不仅是为逝去的皇官贵族提供舒适安息的场所,同时也是生与死,死亡的超度以及死后生命的继续而存在的,是灵魂的象征。
陵墓最初的功能形态是为简单的祭拜活动而服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或西亚的人都是一样,出于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及对死后的世界观,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帝王竭立驱使他的社会资源去为自己营建一个永恒的灵魂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君王的消亡,这种陵墓已很少看到。
4.纪念性景观门西方人对拱门的运用情有独钟,即使到了近现代,在城市规划中也经常能够看到用“门”来作为标志、景观的焦点或意象上的门户。
在东方,中国人牌楼和日本人用鸟居都是起源于“门”的观念,只是牌楼和鸟居具有更宽泛的象征意义,它是用来界定神社、寺庙、陵墓等其他建筑的入口,而不是像西方为纪念战争胜利的凯旋门。
5.纪念性主题公园在古代时期,纪念园实际上是指纪念性的庭院——即纪念性建筑的附属。
如印度的泰姬陵,见图 2-1。
在近现代,逐渐出现了一些也同时具备公园的性质的陵园,如美国的部分国家陵园和墓园。
罗斯福纪念园(The F.D.R Memorial)于 1997 年建成开放,是真正实现了民主式的纪念性高度。
四、纪念性景观设计原则1.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及地理范围内逐步形成的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之间在文化形态上不尽相同,使世界各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
所谓地域化的设计,就是要密切结合当地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将地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和景观环境,从而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的风格。
设计的主要思想是营造地方性的特色文化景观,其设计主要构思是利用当地特殊的革命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等,所形成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建筑外观形式,再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本地特有的树种,最终形成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文化。
2.以人为本原则随着国家经济慢慢富裕,总体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许多消费品种都开始融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亦是如此。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贯穿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从人的视觉、心理和需求等方面出发,不但要注重外观美,还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协调统一。
人性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细节的设计上,如公共基础设施的设计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应尽可能多地考虑人的需求,充分做到以人为本。
例如,近年来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设置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残疾人升降梯、无障碍通道及盲人行走的坡道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同时还应该考虑使用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和喜好等自然特征,如老人喜欢安静、儿童活泼好动等特点来划分功能区,以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目前,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还相对薄弱,人性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城市街道、公共设施、绿地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以“人性”为本,通过设计手段逐步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
3.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作,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人人都是城市景观及环境空间的设计师。
每个人都参与到设计中来,这样使大众都能够对其生活的环境作出决策,这将直接关系到自己和他人的未来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生态设计的理念和目标应该贯穿到景观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之中,并被大众认同和接受,成为人人的设计和行为。
那么我们在评价一项景观设计时,看它是否符合生态设计可以从以下几点原则出发,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量。
a.整体设计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上进行的全方位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单一的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求,同时也为动植物的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b.自然优先原则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几乎是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逐渐趋向隐形,展现自然之美作为景观生态设计和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然优先原则主要包括对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让自然做功这一原理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态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合作,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带来的生态影响。
4.地方性原则地方性原则是一种适应性原则,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改造必须适合其原有状态,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其一,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
换句话说,设计应当根植于所在的地方。
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营的有机衍生和沉淀。
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景观生态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当地人或是本土文化所给予的启迪。
如贵州苗寨、陕北窑洞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居民建筑环境,都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
其二,设计应就地取材。
当地植被和建材的使用,是生态化设计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乡土物种适用于在当地生长,且管理和维护成本较低,因此应当尽量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
其三,设计应该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在同一个场所中,要考虑的不同时代的人群其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简单的模仿。
全新的设计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场所中的风、水、阳光、地形、土壤、植被以及能量等,将这些因素结合并运用到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
5.文化景观原则从特定的空间来看,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形式和功能上,最重要的还应该体现其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灵魂上。
一个富有灵魂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仅能挖掘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在将其文化体现在景观意象设计的同时,也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具有内涵精神的设计目标。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人文属性对建设纪念性景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规划中,需要重视与其同在的文化认知感,应着重体现地方的文化标志,逐步加深人物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对提升地方的旅游价值也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