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余荫山房介绍(选自南方都市报)

余荫山房介绍(选自南方都市报)

余荫山房“小家碧玉”储藏半个岭南南方报业新闻时间: 2010年04月23日来源: 南方都市报作者:赛芊芊邓婧辉许晓蕾卧瓢庐的满洲窗“四蝠捧寿”照壁深柳堂是园主用以会客的场所八角形的玲珑水榭掩映在绿荫里。

虽是园中一角,已能看出整个余荫山房“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园内逢景必有联园中还有一盘“没下完的棋”门洞如画,景色如画在广州看见世界让世界看见广州广州名片经典建筑系列总第149期候选名片148期余荫山房提名辞:余荫山房以其“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索引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40年历史,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面积最小的,也是其中唯一能基本保存原貌的。

余荫山房以其“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岭南园林开放、多元、务实的特点,被誉为岭南园林的经典之作。

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余荫山房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余荫山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唯心隐显之间往日难以尽览。

虽有亭台楼榭春花秋月作为证据,但尤为不可追者,毕竟还是人的内心。

或者可以从诗文的辏辐间推究导引出部分开杈的真相,问题却还在于,诗文本身也未必就是真相。

邬彬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十大杰出青年。

富绅家世(先天充足);十九岁中举而列乡试第一(后天强悍);在刑部找到工作(堂堂京官);后获诰封通奉大夫(理论上属行政五级高干)。

用经过艺术加工的唐伯虎母亲痛心疾首的话说,就是:伯虎啊,你现在是年少有为,事业有成,家财万贯,这妻妾成群啊,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不是吗?电影里的唐寅唐解元属于“被富裕”,现实中的邬彬邬解元真是“不差钱”,否则他也不能让这座最终得享大名的园子封顶,更别说装修了。

不过,邬解元是否自认“世界上最快乐的人”,风流云散,已经找不到证据了。

可是他没当几年官,就炒了老板爱新觉罗的鱿鱼,回了番禺。

这一点确凿无疑到无需考证,倒让人不得不疑心,这个杰出青年与生俱来的使命,便是构筑打磨番禺这座园子了。

余荫山房。

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再加一个后来的瑜园。

这些楼堂馆所大都富丽精美,而邬解元为之冠名,似有乖建设理念。

诸如“深柳”、“别馆”、“卧瓢”之类,总是牵扯了某些特异的情绪。

祖国古代的读书人都自命为“士”(现在一般不这样了),一不高兴了,就爱隐逸,“玲珑”地把自己藏起来。

但是,邬解元又十分高调地把咸丰老师免费赠送给他的圣旨制成木匾,大喇喇地展示给熟人,童叟无欺。

余荫山房区区三亩之地,偏于南国一隅,历凡一百四十载而未湮没,反而益发健旺,总归有它的原因吧。

这园子精巧、深邃、匠心独具,表面上很合泉林隐士邬解元的口味,否则他也不能这么去布局。

然而,除了把圣旨高挂之外,再以目下的观点来继续考量邬解元,首先没有任何争议的是,他是广东人,是广州番禺人。

广府人务实,勇于任事也相信命运,细腻而包容,往往很能挣钱。

挣钱之后,他们愿意坚守传统,清明插柳重阳放灯。

他们颇低调,这是他们性情中的一面。

另一面,他们也有一颗高企的心,希望呵护自己的尊严和传递自己的气节。

邬解元邬彬是上天赐给岭南的“士”,他的生命便是余荫山房的生命。

邬解元只圈了一小块土地,就存住了半个岭南。

这园子如此之小,遮蔽在南国浓郁的绿荫中庶几无迹可寻。

这园子如此磅礴,在被印刷的典籍中,或者无法计量的心路上,都是那么炫目而无可抹杀。

这正如广府人之于历史。

■赛芊芊现场传真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一位辞官归隐乡里的清代举人,利用族人建造家族祠堂所剩余的三亩土地,修建了一座精致的私家园林。

这座方圆不过三百步的私家园林,虽是小家碧玉型的景点,却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也有江南园林的秀美;既有西方造园的几何美学,又充分融入了岭南情韵。

在满园翠绿之间,花木与建筑交错穿插,亭、台、楼、阁、桥、轩、廊堤、石山碧水……中国古典园林诸要素相互借景,分明不过弹丸之地,却让人觉得深浅曲折,层叠无尽。

这座私家园林,被园主人谦逊地提名为“余荫山房”,在番禺南村镇,静静地度过了近140年的光阴岁月,成就了岭南园林的经典。

西边“红雨”,东边“绿云”深柳堂、临池别馆、卧瓢庐、玲珑水榭是余荫山房内的四大建筑。

卧瓢庐是为宾友憩息而设的小庐舍。

向西行至深柳堂旁,一棵炮仗花攀援在棚架上,并不起眼。

别小看了这棵炮仗花,它可是由园主人建园当年亲手所植,已有140岁高龄;每到春节前后,金色的炮仗花就会铺满棚架,从立面看,悬缨下垂,好似红雨一片。

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之间的方形水池,是融入西方园林“几何式”造型的明显例子。

水池之上横卧了一座廊桥,尽管全长只有20米,但将桥、廊、亭、栏巧妙组合,十分精致。

这座被称为“浣红跨绿”的廊桥是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除了造型经典,还因为它把园景分隔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以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两座建筑为主,辅以“红雨”美景;东边以“玲珑水榭”居中,环绕桂花、腊梅等树,再加上园林北面的树菠萝和凤眼果树,浓荫蔽日,犹如绿云遮盖。

据称,园主人爱诗文如命,“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的说法并不夸张。

据统计,园内长短楹联共有39对,而且都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

有一副园主所撰的名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被喻为余荫山房的点题之作。

超过10部影视剧在山房借景拍摄大宅门“吱呀”一声打开,身着清末旗袍装束的粤调名伶沈红玉姿态优雅地迈步而出。

其实,这是年代戏《将·军》在余荫山房拍摄的一幕,沈红玉的扮演者正是著名演员陈数。

在余荫山房北面的善言邬公祠内,剧组拍摄所用的家具陈列还未撤下。

在木刻青砖的背景之中,偌大的白纸灯笼悬挂梁上,一套木质桌椅端放正堂,时空交错的场景轻易把人的思绪带到了民国时代。

而据工作人员透露,余荫山房还成为剧组拍戏的热门景点,至少有超过十部影视剧作品曾在景区内借景拍摄,留下了李嘉欣、林心如、吴彦祖等大明星的身影。

园区规模还将扩大邬彬建园之时对选址和布局都强调了“藏而不露”,地处城市偏郊无形中对余荫山房的良好保存起到了一定作用。

时至今日,15万人次的年客流量,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并不算少;但从现代旅游业的角度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

尽管声名在外,但慕名前往的游客往往要花一些功夫才能找到余荫山房的所在地。

从广州出发,暂时没有一辆公交直达园林;南村镇上,只在通往园址的分叉路旁设置了大指示牌。

2004年12月,余荫山房的第一期保护配套工程破土动工,旧园区内的建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修缮,并扩建一座体现岭南园林文化特点的文昌苑景区,使得余荫山房的面积规模扩展到近1万平方米。

如今,第二期工程还在筹备当中,除了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还将对周边实行建筑控制,以期使这座岭南园林以优美的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质的旅游服务展现在更多游客面前。

匆匆浏览,余荫山房或许十余分钟便能走完;但脚踏坚实的白泥砖,手抚精致的木雕栏杆,眼光随意掠过满洲窗流淌的色彩,又怎忍心放过这般娴静的时光?必要放慢脚步,才能体味到其中的诗情画意。

这不,一群来自广州美院建筑系的师生便特意来到余荫山房,学生们拿着相机拍下每处细节;一个男生甚至携一把卷尺四处量度,似乎想要参透设计的精细和神韵。

图·解余荫山房95%的园林建筑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高。

建筑设计以生活性、实用性为主,体现了岭南人的务实精神。

园内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的艺术风格与江南园林风格有明显不同。

满洲窗卧瓢庐正南面有一排蓝白色玻璃相间的满洲窗,采用欧洲进口材质。

透过单面蓝色玻璃向园区内看,可看到树叶枯黄,屋顶、假山、地面上似乎都覆上了一层白色的霜。

而透过双层重叠的蓝色玻璃,园中绿叶恰似深秋季节的漫山红叶。

透过没有镶嵌玻璃的窗户向外望,正是南方春夏两季无明显分别的景色。

因此又被称作“四季窗”。

玲珑水榭水榭呈八角形,四周环水,八面全是明亮的细密花格长窗,使整体建筑显得玲珑通透。

因为这里是园主人召集墨客文人吟风弄月、挥毫雅叙的地方,需要预留足够大的空间。

在审美观与实用性相矛盾时取向使用,反映了岭南人务实的精神,也是岭南园林务实特点的体现。

深柳堂“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深柳堂是园主用以会客的场所,室内空间通过两个花罩和一幢屏风分隔,使堂内变得有厅有室有房,空间感增强。

堂内还有32幅桃木扇格,扇面图画均为广东人家的风俗民情,还有荔枝等岭南佳果。

照壁余荫山房南门处一连有两个照壁,正门入口的一幅照壁中西合璧,造型是抽象的龟背纹。

连设两个照壁是为了加强风水布局,镇宅安宁。

看这幅“四蝠捧寿”照壁,四只蝙蝠谐音“福”,处于照壁四个角,中间以“寿”字为主,体现了“五福临门”的文化内涵。

房·事通奉大夫归隐乡里,耗白银3万历时5年修山房说起余荫山房,不得不提起原园主人——清朝举人邬彬。

邬彬(1824-1897),字燕天,是地道的番禺南村镇人,踏入仕途一年之后就被咸丰皇帝诰授为通奉大夫。

为官四年后,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

同治六年(1867年),邬氏族人将建造祠堂(潜居邬公祠、善言邬公祠)后余下的约3亩土地奖赏给邬彬,邬彬便利用由京杭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借鉴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耗时5年,花费白银3万两,精心修筑了一座私家园林。

为了纪念和永泽祖先的福荫,邬彬取“余荫”二字做园名,并取“山房”以示谦逊。

“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

”在深柳堂前,这幅由邬彬自撰的对联,正正流露出其归隐田园、不分贵贱以文会友的心迹。

善言邬公祠曾是番禺二中校址余荫山房建成后,就一直成为邬彬家族的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园林在所有制和使用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1950年至1957年,善言邬公祠曾先后用作番禺贲南中学和番禺二中校址,罗汉强先生就在那里度过了初中两年的青葱岁月。

罗老师回忆,那时的余荫山房作为办公用地,依然延续旧时传统定期免费向市民开放,他就常跑到花园里游玩,听听附近村民讲述余荫山房的故事,对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很有感情。

后来,罗老师升学、工作,尽管离开了余荫山房,却一直坚持在园林绿化的事业中。

现在,罗老师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资深会员,“余荫山房总顾问”的头衔他已担任了7年。

七年来,罗老师潜心研究余荫山房的相关历史,为景区的发展建言献策,园林工作人员都说,“要想知道余荫山房的故事,罗老师都能告诉你。

”第四代孙20亩地换6分地,添建“小姐楼”1922年,邬彬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余荫山房的东南角添建了“瑜园”。

瑜园虽然只有400多平方米,依然传承了余荫山房的岭南园林风格,同样迂回曲折,含纳桥、亭、池、馆多种元素。

从楼阁上俯瞰,整个余荫山房的美景尽收眼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