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

摘要:莫泊桑在处女作《羊脂球》中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和几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他的笔下体现了高尚的人格与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对后来的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小见大;莫泊桑;羊脂球’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的文坛巨星,与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一起.被世人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选择的主人公大多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描写的事件也只是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日常琐事.然而作者却能“以小见大”他或者通过一串小小的项链让人看到爱慕虚荣所产生的恶果.或者通过一次简短的出逃,反映下层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颂扬他们美丽的心灵,乐于助人的美德,从而展示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

《羊脂球》便是作者运用“以小见大”创作手法所产生的杰作.就连莫泊桑的导师福楼拜读了《羊脂球》之后,在给其甥女科芒维尔夫人的信中也热情洋溢地写道:“《羊脂球》,我的弟子的小说,是部杰作”。

《羊脂球》发表于1880年4月,在当时被认为是小说集《梅塘晚会》中的上上之作。

这部集子中的所有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1870年这场令法国蒙受巨大创伤的战争。

除莫泊桑的《羊脂球》之外,其他几个人的作品也都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磨坊之役》通过一个老人和一对即将成婚的青年与占领磨坊的普鲁士侵略者的殊死斗争.表现了民众的英雄主义精神;《战役之后》写一个受伤的神父被一个收殓丈夫尸体的女人挽救。

二人竞在载尸车中产生了感情;《放血》写一个法国将军竟由于爱上一个女冒险家而影响自己对战争的指挥.尽干蠢事;《“大七”事件》写一群士兵得知一个伙伴被妓院老板伤害而对妓院大肆屠杀;《背上背包》通过一个年轻的士兵在溃散时由于生病而辗转于医院之间.反映了他在战争中的经历。

以上五篇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描写了战争场面或血腥屠杀.惟有莫泊桑的《羊脂球》另辟蹊径。

远离硝烟弥漫与刀光剑影的战场.以十个身份各异的人为躲避战争而从里昂城逃往勒阿弗尔为故事的主线.以他们出逃乘坐的一辆拥挤破旧的马车为舞台,以妓女羊脂球为主要人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德军占领下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

《羊脂球》的艺术魅力使莫泊桑一举成名.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而得以为后世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妓女.她由于过早发福。

而被别人起了个绰号,叫“羊脂球”。

妓女历来都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是,她们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人冷眼,遭人唾弃莫泊桑正是以这样一个小之又小的人物作为他的成名作的主人公。

而且直接将她的绰号作为篇名。

在作品中,莫泊桑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羊脂球的地位如何低下.但是他通过许多的细节描写来让读者自己慢慢体会。

例如,在刚出里昂城的马车上.当人们认出羊脂球之后.在那几个所谓的正派女人中间马上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什么“婊子”啦.“社会的耻辱”啦.不绝于耳。

再者从羊脂球一方,面对这些社会的上流人士.她不自觉地显得自卑.当饥饿的同伴垂涎她的美食时,她不是以施舍的、哪怕是同等身份的121吻。

而是始终用一种谦卑且带乞求的方式来邀请别人与她分享.待别人傲慢地接受之后.她又满脸堆笑地把盛着鸡肉的钵子递过去.这一连串的表情和动作,无不显示了羊脂球的自卑感.也深刻的揭示了以她为代表的这一类小人物在当时法国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然而就是这一个经常被人看不起的妓女。

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个地位卑下的小人物的却有着如此高大的形象。

作者通过几处对比来完成对羊脂球的形象的塑造.首先是用几乎不动声色的描写来交代这一群逃亡者离开里昂城的原因,通过对比,让读者自己来体会他们品质的优劣。

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夫妇、棉纺厂厂长卡雷·拉马东夫妇、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夫妇,不是家资万贯,就是声名显赫。

他们的出逃无不是出于一己私利.都是为了躲避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损失,他们甚至已经筹划好了,如果勒阿弗尔沦陷。

他们就出逃英国,完全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那个所谓的民主主义者自称是出逃是为了战事的需要.实则这只是他逃命的借口。

两位修女也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幌子.称她们是“随军转战沙场,在战争的旋涡中抢救伤兵”。

其实也是为了活命。

只有羊脂球离开鲁昂是迫不得已.她在鲁昂城看到普鲁士人便“火冒三丈”,恨不得自己是男儿身.可以征战沙场、为国效力。

当普鲁士士兵一走进她的家里.羊脂球便扑上去掐住他的脖子、与之搏斗。

从此只好躲起来。

最终不得不离开了鲁昂。

作者通过对众人离开鲁昂城的原因进行对比.初步展示了羊脂球这个小人物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作者为了让读者加深印象.在多特镇再度运用了对比手法,比较了他们面对普鲁士军官时的态度。

马车到了多特镇,一个例行检查的普鲁士军官命令他们下车.两位修女首先就表示了服从.非常听话而顺从地下了车。

随后是伯爵夫妇与棉纺厂厂长夫妇鸟先生脚刚一落地便对那个军官谄媚式地说了声:“您好。

先生!”。

科尔尼代,这位表面上义正言辞的民主主义者.虽然在敌人面前表现得严肃高傲.但是他那捋着胡子的手却因害怕而“微微颤抖”。

只有羊脂球面对敌人毫无惧色,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尊严.因为她知道,在这样的场合,每个人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必须这样做。

在多特镇的旅馆中,当羊脂球听到普鲁士军官的无耻要求时.她不仅愤然拒绝。

而且破口大骂。

与此同时,那三位上流社会的太太却在恬不知耻地谈论着那个军官的身段和容貌.甚至因他不是法国人而颇感惋惜。

与这些人相比,羊脂球的爱国情感是多么强烈,她的爱国主义的高大形象已然矗立在我们面前。

《羊脂球》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辆马车上,这辆拥挤的马车装载着法国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

葡萄酒批发商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奸商,鸟先生诡计多端,善于投机,他把劣质酒以低价卖给乡下来的零售商,大发国难财。

卡雷一拉马东夫妇是棉纺业大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

卡雷一拉马东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在政府部门身兼要职。

是省议会议员。

他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国难当头.竟然没有丝毫为国效力的念头.即使是在出逃的马车上还在大谈特谈“息价⋯溢价⋯期限”。

他们时刻在考虑自已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危视若无睹。

科尔尼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他只是个把祖辈的遗产挥霍殆尽的浪荡子。

从他开始对羊脂球的戏弄。

到后来他高唱《马赛曲》对同车旅伴的捉弄,无不显示出所谓的民主主义者的虚伪面目。

两位修女作为神圣的传道者。

在马车上前后两幕场景中.对周围的事情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使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冷酷无情与宗教的虚伪。

唯有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他们虽然迫于生计而在身心上遭受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仍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卑不亢.奋起还击。

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一辆小小的马车上.有资产者、贵族、商人、民主主义者、传教士以及妓女.几乎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上所有的阶层这个小小的舞台就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

以及他们在普法战争中的政治态度。

“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在莫泊桑笔下却成了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作品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吃”的场面,并且都是发生在马车上。

刚出鲁昂城.那些饥饿的旅客在看到羊脂球所带的食物时.可谓丑态百出:“所有的人眼光都向她射去,接着,食物的香味很快就传开了。

刺激得大家都涨大了鼻孔,涎水涌到嘴里,耳朵下面的颌骨也绷得胀痛。

”那几位出身高贵的贵妇人心理阴暗至极.出于对羊脂球的嫉妒.她们都“想把她宰了.或者把她扔到马车下雪地里去。

连同她的酒杯。

她的提篮和她的钵中的食品”。

鸟先生的目光盯着盛鸡的钵子不放.他为了吃到羊脂球的美食.不惜腆着脸向美食的主人大献殷勤.“太太”的尊称省不绝于耳。

后来这个鸟先生终于如愿以偿,“用一把尖刀,挑起了一只鸡腿,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科尔尼代,这个十足的浪荡子,在车内当大家用一个酒杯轮流喝酒时.别人都把前人喝过的杯子抹一下再喝.唯有他“故意在羊脂球嘴唇刚刚沾过还没有干的地方喝”在离开多特镇之后的马车上.他却完全不顾自己身边没有带任何食物的羊脂球。

双手插进口袋.拿出四个鸡蛋和一段面包独自吃了起来。

他吃完之后余兴未尽,哼起了令整车人心惊的《马赛曲》。

棉纺厂厂长夫妇与伯爵夫妇,在饥饿时像饿狼一样将羊脂球的食物一扫而光.而当羊脂球为了他们的利益而被迫向敌人献身.并因仓促出发而没来得及准备食物而挨饿时,他们却置之不理,只顾自己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流油。

甚至在看到羊脂球默默哭泣时.伯爵夫人竟然毫不愧疚地给她的丈夫使了个眼色,伯爵也只是耸了耸肩,似乎在说:“有什么办法呢?这又不是我的错”。

那两个始终保持着“旁观者”姿态的修女。

在挨饿时没有任何推托就接受了羊脂球的邀请.并且“连眼也没抬”,只是含糊地表示了一下谢意。

而在羊脂球球挨饿时,她们“把吃剩的香肠卷在一张纸里,又开始念起经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宗教观念所宣扬的慈悲心与怜悯心从而使宗教的虚伪性暴露无遗羊脂球在出逃之前为自己准备了丰富的美食.善良的她当看到同伴挨饿时.毫不迟疑地倾其所有与大家分享.而那些得到恩惠的“上等人”却没有一个向她伸出援助之手,给她一点温情的关怀.羊脂球只能独自在马车的角落里悲愤地啜泣、呜咽。

莫泊桑通过前后两次“吃”的情节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人性的善恶也尽显其中。

莫泊桑在《羊脂球》中将“以小见大”这种短篇小说中常见的创作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这是它成为传世之作的重要原因。

它不仅是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名篇,而且对后世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张英伦.莫泊桑传【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2】莫泊桑.王振孙译.羊脂球【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3】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