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第8期城市道桥与防洪收稿日期:2007-05-24作者简介:王跃(1955-),男,广东汕头人,建筑师,从事基建管理及教学工作。
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思路摘要:该文针对我国大中城市停车难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对策,探讨了解决思路和办法。
关键词:停车;城市交通;建筑中图分类号:U49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7716(2007)08-0025-03王跃(汕头大学,广东汕头515063)0前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很快,近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机动车的年均增长量都超过10%,大量的小汽车进入家庭,2006年大中城市的机动车年增长量超过15%,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超过20%,有些城市甚至超过30%。
这种发展趋势,给城市的交通和停车带来很大的困难。
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通病,它的根源主要是家庭小汽车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
一个城市的繁荣,高楼大厦和车辆的多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衡量指标,但车辆过多,会造成道路拥挤,停车困难,交通混乱,反而给人们出行造成不便,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对城市环境和自然生态都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如泰国的首都曼谷,20多年前城区的交通和停车就很困难,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出名的堵车城,有多少专家为这座城市出谋献策,费尽心血,但至今依然收效不大,所以,一旦城市得了这种“病”,医治起来很困难。
这几十年来,有更多的大中城市紧随其后,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已经不亚于20年前的曼谷了。
如果不重视城市的交通和停车问题,不仅会患像曼谷、墨西哥等大城市的通病,甚至会变成不治之症。
所以,道路和停车场就象城市的主要器官,是互相关联的,这些器官出问题,这座城市的健康就受到威胁。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如德国的科隆、慕尼黑、法兰克福,奥地利维也纳,瑞士苏黎世等,在交通和停车的规划、建设上都值得借鉴。
这些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路网,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如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立体式停车,推广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电动车等来减少汽车废气排放,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出现在城市繁华的商业区、医院、中小学校、市场、住宅小区和人口密度较高的旧城区,无法满足停放的车辆类型主要是小汽车。
我国近年来汽车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城市道路里程数和停车位。
不妨看看广东几个大中城市小汽车的增长,广州2006年上牌是98739辆,比2005年增长33%;深圳2007年2月机动车突破百万辆,居全国第二,5年来年均增长量超过20%;汕头市近5年城区汽车增长率高达30.73%,其中小汽车超过7万辆,摩托车超过20万辆。
由于机动车过快增长,停车位满足不了需求,必然会把压力转移到路面上,车辆的违章停放,或者因为寻找停车位在路面上兜圈子,无形中增加道路的负担。
很多住宅小区,甚至是新建小区,车位不足,使很多私家车无家可归,干脆就停放在小区门口、人行道上,甚至堵死消防通道,造成交通堵塞,被抄牌拖车。
乱停车辆由于无人保管,发生刮擦甚至被盗抢现象十分普遍。
城市繁华路段的商贸购物场所、写字楼、公共设施,大多缺乏足够的停车场地,导致周边道路拥堵,环境混乱。
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出行办事往往由于交通堵塞,停车难,消耗在路上的时间很长,既耗能又耗时,老百姓戏称“出门开车不如踩车,开车反而办事难”,这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不相适应的,为此,解决停车难问题刻不容缓,政府应将停车场列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旅游城市的达标条件。
对此,就城市停车难问题提出几点解决的办法。
1合理布局,超前规划我国公安部、建设部制定的《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于1989年1月1日施行,至今已18年,该规划当时是为大、中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制定的,但现在已不适应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了,应尽快修改并形成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规范。
其中主要是各类建筑的停车场(库)设计指标偏低。
就以商贸购物场所的机动车位指标,为道路交通25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8月第8期每1000m2营业面积设3个车位。
按近年实际观测,2000m2以下的商场,要满足使用要求最少是该指标的两倍,即每1000m2应设置5~7个车位。
《规则》中医院的车位指标是每1000m2的建筑面积设2个车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的一所38000m2面积的综合医院,约有车位100个,已超过《规则》20多个,但目前高峰停车已十分紧张,其中一所专科医院,只有8千多m2,地下和地面车位有30多个,比《规则》要求的17个车位超出一半,仍不能满足需求。
几所市级三甲医院,真正按现行医院高峰停车要求,停车场应占总建筑面积的15%,或每200m2建筑面积设1个车位以上。
现在大中城市停车问题最为突出是住宅小区,尤其是旧城区的住宅,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住宅小区,设计上基本未考虑停车场,且建筑密度较高,现在私家小汽车只能停放于路边和人行道上;90年代初设计的住宅小区,配套的停车场地较少,基本上不超过5户1个车位,车位需求十分紧张,无家可归的汽车很普遍;90年代末至今,住宅小区为提高档次和卖点,开始重视停车场的建设,但多数开发商为了追求销售利润,还未能考虑足够的停车场地,目前从建成的住宅小区看,多数停车场地只占总建筑面积的10%以内,或每户不足1个汽车泊位,致使大部分小区门口和区间道路停满车辆,交通十分拥挤。
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应该把设计指标提高到停车场(库)占总建筑面积的12~15%或每户1.1个车位以上,还应在各主要出入口设置探亲访友的临时停车泊位,至少占总建筑面积2%。
这样至少可以使住宅小区在停车场泊位需求上维持20年不落后。
停车场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超前规划外,还有一个合理布局的问题,那就是设置的位置和规模以及可持续发展,一般在建成的5年内应达到设计的使用率,高峰使用率要达到80%以上,例如,深圳今年三月份机动车达到100万辆,有44万个停车位,按道理停车矛盾是不很突出的,实际却在中心城区问题很大,但这里有一个规划布局合理性的问题,笔者观测,大中城市应侧重解决中心城区主干道的商场、写字楼和繁华商业区的停车场规划,以及根据高峰停车量进行合理布局,中小学应以拓宽周边道路和校前广场作为上下学接送学生的汽车临时泊位,以解决瞬间高峰停车,可有效疏导交通。
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上,既要有科学的依据,准确的统计,又要有超前的意识,要有前瞻性。
要把固定泊位和临时泊位综合考虑,要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和周转率,顾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尤其要在城市繁华区段,引进西方高科技停车场的设备和管理模式,这个停车问题解决,才是解决城市的一块“心病”。
2科学管理,强制执行按“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考核标准,城市建成区每百辆汽车泊位数应达到35个以上,实际上大多数大中城市是无法达标的,象深圳市这样的新兴城市,虽然达到44个,但停车难问题仍未能解决,车辆兜圈找车位和违章停放十分普遍,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管理的问题。
据观测发现,各类建筑的停车有一个很突出的错峰问题,如住宅小区停车场(库)上班时间一般空置率平均在70~85%,办公楼、商业购物场所下班时间空置率平均在80~90%,影剧院、体育场馆休场及夜间至早晨的停车场空置率达平均到90%以上,娱乐场所白天停车场几乎全空。
我们可否采取一些政府的干预行为,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停车场以税收优惠和停车不同时段收费调控的办法,增加高峰使用率,减少错峰空置率,尽可能科学管理,提高停车场的利用率,尤其对公共停车场,更应发挥其城市的功能效益,降低停车峰差,在条件许可时把住宅停车场白天空置和机关单位写字楼、商业楼及公共建筑晚上空置这一潮汐特点进行统筹平衡,发挥效应。
其次,要强化执法力度,对违章停放的车辆,应严格查处,对擅自改变停车场规划设计功能做其他用途,减少停车配套指标,挪用停车场作为他用的行为,应采取强制措施纠正,恢复功能。
对各类建成的建筑,应进行定期回访,检查停车场(库)的使用情况,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硬件设施城市车辆违章乱停,主要是遵纪守法意识淡薄,贪图方便,其次是由于车位不足或停车场设置过远。
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交通意识,十分重要。
宣传要从几方面着手:结合创建环保模范城市、旅游城市、卫生城市来做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多方位宣传:规范城市停车场标志的设置,正确引导车辆停泊,要加大对乱停乱放车辆的查处,规范停车秩序;定期组织对城市停车的系统性研究,为政府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提高硬件设施,要配建适量的停车场,提高泊位的供应能力。
要鼓励民间投资开发兴办停车场,做到谁投资谁收益;也可利用政府的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合作兴道路交通262007年8月第8期城市道桥与防洪建停车场,按年限收益回报投资方,多渠道吸纳资金开发建设;还可充分发掘集体、个人楼宇的地下空间,进行改造,尤其对旧城区的住宅小区,要通过拆建改造,腾出有效空间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在增设停车设施方面,可借鉴先进国家和城市的经验及做法,要科学发展,统筹规划。
根据城区特点和不同的服务对象,配套不同的停车设施。
建议如下:(1)尽快规划建设非主干道或单行道的投币临时泊位(咪表),尤其在购物商业街,这在欧洲国家很普及,我国一些城市也有设置,使用十分方便,但应注意考虑挤占动态交通资源。
(2)利用一些临时闲置的土地资源,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规划大容量停车场,可疏导交通高峰期进入中心城区的境外货车及满足物流运输要求。
(3)对中心城区停车泊位严重不足的商业和公共建筑,应在附近设置双层或多层机械停车设施,此做法在德国柏林和我国上海等大城市都已使用,这是解决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的最佳办法。
(4)对于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筑的地下室,应促其进行改造,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之发挥停车场的功能。
(5)中心城区和旧城区的小街小巷,路边空地规划为摩托车和自行车临时停放点为妥,可缓解城市中心拥挤状态,在停车场中起调节和补充作用,但应注意合理的规划,同时交通管理要到位。
(6)应规范城市道路的设计,主干道应规划建设公共汽车港湾式临时停泊点,可保持主干道通畅,提高车流速度。
(7)应在高层建筑和高容积区域规划立体停车场,以建筑强制配套和政府财政投入建设为主,有利减轻高密度人口的机动车位需求,美化城市环境,同时降低城市区域性规划建设的容积率,这是城市经济发展中解决停车问题的长远目标,城市规划部门应在十年规划乃至长远规划中作为交通问题的战略目标进行研究考虑。
(8)旅游景点、公共活动和娱乐场所应考虑节假日的高峰停车问题,应规划大型的公共停车场,建设以开放式、集中式为主,要立足疏散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