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1949.10—1952.12)✹一、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重点)✹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重点)✹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的建立✹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繁荣(二)新中国的诞生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9月21日)会议主要内容:(1)通过了《共同纲领》《政府组织法》《政协组织法》(2)举行了两项选举(3)通过《国都、纪年、国徽、国旗的决议》(4)通过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宣告就职,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下午3时,首都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开国大典(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形势和任务1.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

2.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3.军事上已取得基本胜利,还没有完全胜利。

4.经济凋敝,物价飞涨。

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二是动员全国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

(四)全国大陆的解放和政权统一✹1、将革命进行到底(领土统一)(P15-17) 1)解放华南(1949年9月—12月)2)解放大西南(1949年11月—12月)3)解放东南地区(1949年9月—12月)4)解放大西北(1949年10月—12月)5)西藏的和平解放(1)昌都战役(1950年10月)(2)《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1951年4月-5月23日)(3)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1951年10月26日)✹2.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的建立(政权统一)(P16-17)军管会(过渡)地方人民政府(自上而下委任)地方人民政府(民主选举)✹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1952年底除台湾外全国所有省、市、区、乡都已召开。

✹民族区域自治:至1953.3已有县级以上自治区。

✹✹3.人民政权的巩固✹1)抗美援朝战争(P33-36):✹①战争的爆发:爆发的原因是什么?✹②中国要不要出兵参战?党内有不同意见:不赞成:赞成:如何看待抗美援朝战争的结局?③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地打击了美帝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捍卫了远东和世界和平,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信心。

✹抗美授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推动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运动和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加速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使我们的军队和人民经历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取得了现代化战争作战的军事经验,这对于我国建设起一支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兵种有着重大的意义。

2)镇压反革命运动(P38-39)(50年冬-51年10月)(1)原因: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日益猖狂;部分干部产生了和平麻痹思想。

(2)镇压重点: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3)过程1950.12-1951.4:在全国发动1951.5:进入高潮,出现过左现象,采取“谨慎收缩”政策1951.10:基本结束3、意义: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平息了历史上从未平息过的匪患,纯洁了国家机关,使我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使抗美援朝有了安全可靠的后方,保证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社会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我国即将开始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建国初期战略策略方针的确定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内容: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八项工作战略策略总方针:不要四面出击2.意义:为党和政府政治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之对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立✹1、没收官僚资本✹2、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3、国营经济的建立和稳定物价的斗争1)国营经济的建立组成: 官僚资本国外在华垄断企业根据地的公有经济✹2).稳定市场物价的斗争✹(1)物价上涨原因:✹物资缺乏。

✹投机资本的操纵。

✹庞大的财政赤字的存在的。

✹(2)措施:其一打击投机资本,把物价稳定下来✹首先,加强金融管理,即”银元之战”✹其次,控制主要商品✹再次,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其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解决财政赤字✹A、统一全国财政收支。

✹B、统一全国物资调度✹C、统一全国现金管理3)意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统治时期自抗战以来连续十二年使人民深受其害的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局面✹结束了旧中国几十年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局面,✹(三)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成✹1.必要性:✹(1)土地改革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2)进行土地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政权的民主✹2.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3.步骤:第一步:发动群众。

第二步:划分阶级。

第三步:没收和分配土地。

第四步:复查总结。

4.意义:✹(1)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彻底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落后的一条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土地改革,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也是历次土地改革运动中进行得最顺利,搞得最好的一次。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三)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三反”“五反”运动✹1.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1)为什么要调整工商业:地位重要;遇到暂时困难.✹(2)其基本环节: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的重点,即调整国营工商业与私营工商业的关系和负担。

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私营商业——经销、代销。

调整公私关系的实质是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有利于国计民生得到发展劳资关系:坚持劳资两利原则,实质上是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产销关系: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召开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逐步走上计划产销的轨道。

✹(3)成效:使濒临歇业、倒闭的许多私人工商业得以复苏,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为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反”“五反”运动✹(1)背景: “三害”“五毒”的出现✹定义:“三反”运动是1951年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1952年1月在✹定义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

✹(2) 过程:三反运动从1951年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1951年12月-1952年3月是发动群众打虎阶段1952年3-5月份是处理阶段1952年6月是建设阶段三反与五反图片1三反和五反图片5(3)意义及经验教训✹意义:✹三反运动:对于加强建国初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清除了革命队伍中的贪污腐化份子,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大多数干部,在全党、全社会开创了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

✹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有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制度的建立✹(一)新中国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制定文化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具体方针✹(1)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坚持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

普及和提高。

✹(2)科学事业的方针:“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3)文学艺术方针: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奖励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4)、医疗卫生:“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1)电影《武训传》的上映(50年底、51年初)“千古奇丐”——武训“行乞兴学”孙瑜编导赵丹主演✹(2)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毛泽东:诬蔑了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了中国历史,诬蔑了中华民族,进行了反动宣传。

✹(3)如何评价电影《武训传》和对它的批判✹第一,《武训传》是一部有严重缺点的电影,从总的倾向上来看是不好的。

✹第二,对电影《武训传》开展讨论是必要的。

✹第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出现了许多极端片面和过火的做法。

运动的后果:开了建国以来诸多方面的恶劣先例。

褒扬暴力革命,否定渐进改良;对文艺创作和学术论争横加干涉;严重束缚了文学和学术研究。

✹2.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9月-1952年秋)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初步繁荣✹(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1.成就(P28-31)✹(1)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交通运输、水利、贸易、文化教育得到巨大发展✹(3)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的发展图片水利建设的图片水利建设图片✹2.成功经验✹首先,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

✹其次,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运用“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坚持建立经济上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稳妥地有步骤地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

✹第三,中国共产党加强了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第四,经济理论上的充分准备是恢复经济的重要前提。

(二)社会风气的基本好转✹1.革除陋习✹(1)禁娼。

(2)禁毒、禁赌。

(3)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2.倡导新风✹首先,注重执政党的党风和国家机关的政风建设。

✹其次,鼓励人民为新中国建功立业。

再次,大力提倡勤俭节约。

取缔旧社会的丑陋风习图片颁布《婚姻法》社会新风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