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白银流入中国数量估算庄国土【专题名称】中国古代史(二)(宋辽金元明清)【专题号】K23【复印期号】1995年10期【原文出处】《中国钱币》(京)1995年03期第3-10页货币史研究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
欧人在世界范围的航海探险与沿海殖民扩张基本完成。
非洲、美洲、远东的沿海地区相继纳入以欧人为主导的世界性贸易网络。
欧人东渐虽然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网络,但他们以通商为目的的远东扩张也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贸易。
16世纪以后的中国丝绸和18世纪的中国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流入欧洲和美洲,成为欧人东方贸易获利最多的商品之一。
从16世纪到18世纪前期,传统手工业发达的中国对西方的贸易一直保持巨大的顺差,西人则以美洲的白银支付所购买的中国丝茶,导致长达280年的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的过程。
一、明季白银流入中国明季(1567-1643)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西属美洲和日本,这两个地方是当时世界主要白银产地。
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是用来购买中国丝绸,而中国丝绸的海外市场以日本为第一,其次是欧洲和美洲。
明季以前,明朝海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金银在朝贡与赏赐的交易中互有出入,无论出超或入超,其数量都不会太大。
欧人东来后,其本国产品在远东缺乏竞争力,但西属美洲的白银持续流入欧洲,充斥市场,使葡、西、荷、英等殖民者在远东向中国商人采购丝绸时能用大量白银支付。
葡人以澳门为采购中国货物的大本营,葡人从欧洲运到远东的西班牙银币大部分应是用在澳门购买中国丝绸,以便再运到日本出售。
如果以澳门与日本贸易的繁荣时期(1569-1636)为限,为每年葡人把从欧洲带来的银币之一半(50万元)用来购买中国丝绸及为此而支付的船税(每年不超过4万两),则这67年期间,葡人就从欧洲输入中国3350万西班牙银元。
17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出口商品也是银币。
这些贵金属(主要是银币)很多是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特别是在台湾及南洋各埠采购中国丝绸,用于对日贸易。
1580年以后,菲岛贸易进入繁荣时期,每年华船到菲均在25-30艘左右,根据金汉升先生研究,从1586-1643年期间,西班牙人每年在菲律宾输入中国货物约在133万元,而Simkin认为,通常由美洲输往马尼拉的西班牙银元在300-500万之间,最高的1597年达1200万,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丝货。
明季从菲输入中国的白银当在7500万元以上。
明季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远过于菲岛。
17世纪末,日本的银产量占世界的1/4。
日本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有三条,都与丝绸贸易密切相关。
(1)葡人从澳门贩丝到日本,再到澳门,用这些白银来购买运往欧洲的中国货物。
(2)日商携银到琉球、台湾、中国东南沿海及南洋各地采购中国丝货。
(3)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在17世纪30年代以后,也积极参与对日丝绸贸易。
依据日本学者矢野和新井的估计,明季日本流出的白银应在25000万西元以上,这些白银绝大多数通过各种途径流到中国,其中大部分应是用来支付丝绸货值。
由葡人、荷人从欧洲,西人从美洲带来的白银,加上日本流出的白银,构成明季白银内流的主要源泉,总数可能在35000万西元以上。
明季英人在东方的贸易、南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都会有白银流入,但与以上诸地相比,就几乎微不足道了。
二、17世纪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17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努力开拓对华贸易。
到18世纪前期,几乎欧洲主要的大陆国家都加入对华贸易的行列。
18世纪初期的欧洲,尤其是英国,风行饮茶,茶叶成为欧洲国家对华贸易利润最大的商品。
当18世纪20年代以后欧洲各东方贸易公司竞相从事对华贸易时,他们均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支付购买茶叶的费用?18世纪的中国经济建立在手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达的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使中国在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
经济上高度自给自足和相对较低的购买力使欧洲产品的中国市场非常狭小。
然而,唯一例外的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
亚当·斯密(Adam Smith)说过: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对白银的需求有两个层面的动力,一是作为货币促进商品的流通,二是作为奢侈品的标志。
在当时的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主要源于第一种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作为主要通货的铜钱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交易,世界上尚无第二个国家象中国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白银。
大规模发展的中西贸易由此找到的支点:西人用白银交换中国的茶叶!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茶叶买主。
19世纪末,美国成为第二大茶叶买主。
从18世纪20年代至鸦片战争前,流入中国的白银绝大多数由英、美人输进,主要用于购买茶叶。
17世纪中叶以后直到18世纪末,银元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的主要商品。
也如其他西方国家一样,英人的银元源自西班牙的美洲属地。
银元通常被装箱输往中国,每箱一般装4000个银元。
1637年英船首航广州,就携带62000西班牙银元(reals of eight)。
在18世纪初,中英贸易规模尚小,英人对华输出只相当于对印度输出的十二分之一。
16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官员在和印度的贸易中投资430000镑,其中实物部分为111000镑,白银320000镑,其投资的利益率为100%。
在1708-1712年间,英人每年对华出口商品值仅5000镑,而出口白银则高达50000镑。
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90%。
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比例(两)年份货物白银白银所占比例(%)167721104778651681313503750054168243797840006616987500060000441699164257983382170414898139452901707834363000881709790593000921717963699000911719806496000921721543913200096172386641020009217291295148000097173112747657000981733300001050007817352568144000981738336012000097174774071050009317491845900009717517047641280085资料来源:Morse.1700-1753年间,英属东印度公司共有178艘船前往中国贸易。
我们已知其中的65艘船共载7099068两白银或每船平均携带白银109226两。
若以109226两作为178艘英船每船携银的平均数,则在1700-1753年,英船共运19440000两白银到中国。
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扩大对华的货物出口,主要是铅、锡和棉花,白银在总货值中的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由于对华贸易、特别是茶叶贸易迅速增长,白银输华的绝对量仍持续增加。
1758-1762年,公司每年对华输出货物值174000两,白银219000两。
1760-1770年,公司对华输出总值中,白银约占50%。
到1795-17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3%。
但由于每年对华输出总值高达5373015两,白银输出每年平均仍有739994两。
176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白银输出年份两年份两1760765414177082204417612160001771879630176232241017725748721763528609177381452 17643387811776394016 1765169047917772304001766193059317789072017676200401783846017685214271786206208217694891861787191232017882094878180177920 17891321920180313768861790210604118047950621791172800181510482721792518400181624525111796120960182018988631797626965182365999817981326830179916231711800421442总计33121032资料来源:1760-1799年数量见:Pritchard;1800-1823年数量见:W.E Cheong,"Mandarins"。
如果1754-1759年英人平均每年输华白银与1758-1762年相当,即每年219000两,则在1754-1759年间,英人共输1314000两白银到中国。
通过以上推算,我们可估计,1700-182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共输53875032两白银到中国。
1823年以后,英人已无需再运白银前往中国了。
荷兰人在18世纪也输出大量白银到中国。
但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荷兰对华贸易主要是通过巴城进行的三角贸易。
以其东方殖民地生产的在中国市场上畅销的热带产品,如胡椒、锡、香料等与中国帆船交换茶叶。
后随着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迅速扩大,荷人不得不从欧洲或亚洲其他地方商馆调运白银到巴城,其中一部分用来购买茶叶。
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每年从荷兰运往巴城的白银多达6800000-7900000荷盾。
1728-1734年,有9艘荷船从荷兰直接驶往广州,其总货值为2533359荷盾,白银占96%。
1735年后,荷印公司决定放弃荷兰与中国间的直接贸易,改为每年从巴城派两艘船到广州,购货资本为每船30万荷盾,其中部分资本用来在巴城购买胡椒等产品以便销入中国,换取茶叶。
在18世纪30年代后期,荷人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约50万荷磅,在40年代,每年在广州销售胡椒达150-200万荷磅。
在50年代的某些年份,胡椒销售额高达300万荷磅。
300万荷磅胡椒约值180000两,相当于荷人在广州购买的茶叶价值。
由于三角贸易使荷人在巴城购买的茶叶费时较长,茶质也差,难以在欧洲市场上与其他西方公司竞争。
1757年以后,荷印公司重开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直航贸易。
然而,正如其他西方公司一样,荷兰产品也无力在中国打开销路,因此公司决定,从荷兰出发的船只每艘携带30万荷盾的银元前往中国。
从此以后,荷人也象其他西方人一样,主要以白银购买中国茶叶。
1776-1788年间荷印公司运至广州的白银(单位:两)年船数白银数177********177********177********177********178********178********178********178********资料来源:庄国土《18世纪中荷海上茶叶贸易》,载《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从上表可见,每艘到华荷船所携白银平均为82697两或286959荷盾,与公司董事会所决定的每船30万荷盾白银基本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