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发展史
摘要:白银,曾与黄金一样,从古代开始就成为人们交换中使用的货币之一。
从最早被拿来制作工艺品到后来成为流通的货币,中国的白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键词:白银、货币、银本位
从先秦开始,秦始皇统一币制,白银是禁止作为货币来流通使用的,所以白银只用于装饰和贮藏。
到了汉代,虽然并没有明令禁止白银,但由于白银的数量不多,它仍主要用于装饰和贮藏,有时也作货币使用于大额支付。
汉代白银属于称量货币,一般作饼状或铤状,叫做银饼或银铤,与金饼、金铤形状类似。
已知的,西汉曾有过无字银铤、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银铤”及银砖等物。
到了中唐以后,随着绢帛货币已不再能适应市场交易需要而渐渐衰退,贵金属白银开始作为货币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虽然唐朝的法律并不承认白银为合法的货币,事实上白银在当时已具有了很多的用途,像是商品交易、租税、赈济、赏赐、军费、官俸、债务等都已经离不开白银的使用。
甚至政府税法都有用银的规定,如唐税制《租庸调》规定:“丁随户所出,岁输绢二匹,……非蚕户,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
白银的使用使得人们的交易变得简便,轻松。
两宋时期,白银的货币性质进一步增强。
政府正式规定白银为租税和官俸的法定货币。
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白银货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宗天禧末年,政府岁收中白银为八十八万余两,岁支中白银为五
十八万余两。
神宗熙、丰年间,岁收中白银已达二百九十余万两,四十七年间,白银岁收额增加二百多万两。
南宋孝宗淳熙中,左藏库对政府禁军百官俸给岁支中白银为二百九十三万余两。
元代以后,白银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虽然元、明两朝建国初期都曾经明令民间交易禁止使用白银,而推行纸币。
但这种禁令收效甚微,未能阻止白银的流通。
白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尺度。
到后来,政府非但不再禁止,而且本身收税、发放兵饷、官俸也都用银。
政府发行的纸币,也以白银为本位。
明朝中叶以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超,外国白银不断流入我国。
其中由西班牙人经菲律宾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仅隆庆五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就达4000多万库平两。
嘉靖年间,中国银价由于需求扩大而上升,随后通过国际间的各种往来,国际市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外国白银的大量输入,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出超地位,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演进。
但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白银货币之间无固定比价,并且各自计价流通,因此使中国本就繁杂的货币体制更加无序和混乱。
到了清朝初期,白银货币的流通是比较稳定的。
当时除了小额零星的支付使用铜钱外,绝大多数的经济交易都是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
民众以拥有白银作为财富,金融机构以白银为库存,银行间结算也以白银为标准,白银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后来,由于鸦片战争白银大量外流所造成的银荒和外国银元制造精致、规格统一的冲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开始了铸造银币的道路。
林
则徐就曾试铸过自己的银元,但行用不久即废;道光十八年,台湾铸过有寿星图像的“足纹银币”;道光二十四年,福建漳州曾铸造军饷银币;咸丰、同治年间浙江、上海、吉林等地也出现过各种银饼、银币,都是民间或地方政府铸造的,流通时间不长,地区范围不广。
光绪十五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正式奏准朝廷,用机器铸造“龙洋”银元。
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改革,但由于资本主义侵夺扩张的本性,这些银元的流入对中国的民族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割据和频繁的战乱,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货币机制由于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长期不统一所造成的混乱局面。
为了整顿货币体制,加强国家财政能力,北洋政府在1914年实行了争议已久的货币体制改革,规定以一圆银元为本位币,同时也强制要求凡在中国境内从事经济贸易等交易活动都必须使用新铸造的银元。
北洋政府的这次改革,不仅确立了白银为我国的本位货币,暂时结束了中国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还一定程度扩大了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利,使中国近代币制暂时达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然而,虽然银元已经被确立为我国的本位货币,但由于我国使用银两的历史悠久,因此很多的经济交易都还是通过银两来实现,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货币混乱的局面。
这种银两与银元并用的货币体制加上当时混乱繁杂的流通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后来,为了从根本上去扫清这种货币混乱所造成的经济障碍,在经过反复的争论与商讨后,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3年决定实行“废
两改元”的货币改革。
改革规定由中央造币厂统一铸造银本位币,并将之定名为“元”。
这次改革结束了中国两、元并用的货币制度,使银本位被正式确立为中国的货币单位。
但是,这次改革仅仅是把白银的货币单位进行了统一,改革后中国的主要货币仍是白银,只是由银两变为银元。
因此,中国货币仍然没能摆脱国际银价的影响。
随后由于西方各国相继的放弃了金本位币制度、美国人为抬高白银价格等的影响,国际银价持续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中国的银本位货币体制面临巨大的威胁。
最终,为了摆脱国际银价的严重影响,挽救濒临破产的货币金融体制,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3日施行了废除银本位的货币改革,彻底结束了白银在中国货币市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