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历史文化探源

成都历史文化探源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说:“welcome to china′s china”,翻译过来是:“欢迎体验最中国的原真生活,欢迎体验最原真的生活中国。

”把这句话再演绎一下就是:“成都,最中国。

宽窄巷子,最成都。

”成都是生活中国最原真的标本,宽窄巷子是成都生活最原真的标本,是少城绝版的缩影。

这有它的根,有历史的渊源,有文化的根底。

中华文明有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有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有5000年以上文明古国的历史。

作为中华文明中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明,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三千年城址不迁,二千五百年城名不变,这在世界历史都市之林中也是仅见的。

所以,成都是生活中国的历史标本,宽窄巷子街区则是现实的样板,所以,“最中国”。

我就从这个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底讲起,以“老”字开篇。

“老”字开篇若说上海可贵的是新天地,那么,成都可贵的是老天地。

少城是成都的老天地,宽窄巷子是绝版的少城,绝版少城是成都老天地的绝版。

上海的石库门和成都的少城都有中外或东西融合、与时偕行的因素,不同的是:石库门的新是时尚的,也是近代的。

少城的老是历史的,也是潮流的。

从外观看,宽巷子有些窄,窄巷子反而有些宽,错位视觉宛若人生舞台: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

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

逍遥安逸,慢游闲散,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享受和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

大自然给了“天府之国”生活方式特殊的优遇和优惠,这优惠也是蜀人的智慧和奋斗长期勤勉的结果。

大自然也给“天府之国”带来灾难,灾难考验着蜀人乐观、不屈,抗争的英雄精神,考验着蜀人“天地之间人为贵,生命至上”的传统精神家园。

他们把“5〃12”大地震,看作不过是自然之神开的大玩笑,蜀人的乐观精魂也会使他惊异得闭上嘴巴。

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与长长的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一、金沙遗址是古少城的孕育地,少城是成都城市之根。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少城”一名,说成都平原腹心的金沙遗址就是三千年前的“少城”也不为过。

(一)金沙遗址是最早的“少城”因为历史发展的通则,古部族和地名的迁徙,“少”是最早、最小的地域,发展到“大”或“太”,是后来迁徙的地域,如先有少皞氏,后有太皞氏。

先有少室山后有大室山。

先有少城,后有大城(又叫子城,罗城)。

先有小雅(夏),后有大雅(夏)。

最早的蜀人区域是兴于西羌的夏禹从岷山治水开始的,第一代蜀王蚕丛就居住在岷山石室。

柏灌、鱼凫、杜宇下到成都平原,最先在平原西北和西南边缘创造文明,就是今天发现的宝墩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

后来,蜀人在选择定居点的过程中,在平原北面的“三星堆”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逐步来到成都平原的腹心,最后定居点定在金沙遗址区域,就是今天的城区所在地。

3000多年前殷墟晚期直到西周早期蜀人在金沙遗址建立王都,今天已发现大规模的王城遗址。

根据文献考定,最早的“少城”就是在这少城老天地与蜀人的精神家园片平原腹心地带,古地名叫“赤里”,从选定金沙以后,成都古城再没搬迁过,“城不改址三千载,址不改名二千五”这是历史都市中唯一无二的城市。

顺便说一下,从古文化(古城)、到古国,再到古方国,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一般规律。

按这个规律来探索,金沙王国属于古国时代,它之前的宝墩文化属于古城时代,也就是成都城市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金沙之后的杜宇王国,就已发展为古方国。

到春秋战国开明时代已发展到帝国的前夜,如果不是秦灭了蜀,也许就是蜀方国来统一全国为大帝国。

(二)仙源:“羽化飞仙”的浪漫想象力,最早源于“三星堆”与“金沙”,这是蜀人最早的精神家园从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图象,如青铜杜鹃鸟,鸟神树,人身鸟足像,人面鸟身像,人身鸟羽像,玉琮线刻羽人像、戴鸟冠人像等青铜、玉器像来看,古蜀人幻想羽化飞天,经过了十二大步骤:1、崇拜飞鸟,崇拜羽翅(《三星堆祭祀坑》图版128:D形铜鸟)2、崇拜鹰头杜鹃(同上书图83)3、鸟神树崇拜(同上书图63:一号神树)4、幻想人乘飞鸟(同上书第19页:人身鸟足青铜像)5、进一步幻想人长羽翅(同上书第22页:青铜大象头冠人像)6、幻化为人鸟合一(“道经”上说:有人之象,有鸟之形,总号“人鸟”)(同上书第23页:人面鸟身青铜像)7、再幻化为额顶生出云纹,表示灵魂出窍(“魂为心之灵,魄为体之灵”)(同上书图版70:《铜兽面具2A型》)8、金沙出土玉琮上有线刻的长着翅膀的人像,表示生成羽人,飞仙上天(同上书第25页:玉十节长琮)9、太阳神鸟图像,代表奔日之仙(“日者天之魂”)(追求光明)的形象。

(同上书第27页:太阳神鸟金箔)10、蛙形金箔代表奔月之仙(“月者地之魄”)(追求纯洁)的形象。

(同上书第27页:蛙形金箔)11、三星堆出土的神坛形象可以释读为:飞翔异兽托起蜀人“天府”(同上书第28页:青铜神坛)12、从三千年前的三星堆和金沙,传承到秦汉时代,出现神仙崇拜,不少人羽化成仙,这是仙化思维历程的最后一步,是仙源形成的结穴处。

从考古发现看,三星堆人面鸟身像,人身鸟足像,鹰头杜鹃等飞鸟形象,是蜀人、成都人的羽化飞仙思想最早的渊源。

玉琮上的鸟翅人体像,是最早的羽人。

人额头上高高的勾云翼,是人脑幻想飞升、灵魂出窍的形象代表。

太阳神鸟是华夏族“日中有三足乌”传说的实物证据,蟾蜍是华夏族月中有玉兔蟾蜍、“蟾魄三五夜”的传说最早起源地,是蜀人飞奔日、月之仙观念的产物,是仙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光明、追求纯洁,这就是“仙”的解读,蜀人的特殊解读,是仙化飞升思维模式的产物,是蜀人特殊仙道化过程的结晶。

再从文献看,蜀王五祖有仙化故事。

蜀王仙化的传说很早,蚕丛、柏灌、鱼凫,这三代“治国久长,后皆仙去”,“皆得仙道”,他们的部下也跟着仙化,成为“化民”。

杜宇从天坠,“望帝春心托杜鹃”,“声哀而吻有血”,魂化杜鹃受到蜀人千百年的朝拜,是蜀人羽化飞仙梦魂的开始,是后来道教以羽化飞仙为理念核心的开端。

开明上天成为守昆仑之墟的开明兽,这也是仙化故事。

岷山,古称为“昆仑”,它能成为道教昆仑真官仙灵的中心,就是这么来的。

文献与考古对照,说明古蜀王的仙化故事是古蜀人仙化想象力的真实记载,是古蜀仙道流传的真实记录。

古蜀五祖及其跟着仙化的部族就是最早具有仙化思维的第一代蜀民,古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的文化。

中原文化重礼治,楚文化重巫化,巴文化重鬼化,蜀文化重仙化,这是不同文化想象力的表现。

其实,神仙并不神秘,仙字古写为迁,仙化就是迁化,引起羽化飞仙的浪漫想象就成了仙,蜀人的仙化思维就是这么来的。

司马相如仿屈原作《大人赋》,写列仙之儒云游群山,汉武帝读后,感到“飘飘欲仙,似有云游天地之间意”,这就是古蜀人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传承的结晶。

在灾难中,蜀人面临水灾、地震而不惧,仍然有凿巫峡、玉垒山、金堂峡的壮举,这些成史故事所体现的仙化思维最容易转化为“仰望星空”的乐观理想,这是对付灾难的坚韧不屈的精神支柱,“汶川大地震”证明了这一点。

古蜀仙道流传了3000多年,它是张陵创立道教的基础。

道教分为仙学、神学和道学三部分,仙学是统率神学和道学的。

所以,成都是仙学的起源地,西蜀是仙源的故乡,也是道源的故乡,就是这么来的。

成都是最佳的仙游胜地,是逍遥似神仙过日子的人居胜地。

逍遥安逸的成都,宽窄巷子的慢生活,现已为世所公认,它的渊源就在这里。

李白说:“九天开出—成都”,这是道家术语,成都是凌霄步虚的九天之上开辟出的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神仙洞府。

结论:成都是仙源故乡,三星堆和金沙人的仙化想象力是蜀人精神家园最早的来源和核心,流传至今3000多年。

这,我已把它写入天府广场的十二文化柱,其中一柱就叫“仙源故乡”。

(三)少城是最早的商业区和富人区少城被规划为最早的商业区,是2310多年前秦国张仪筑成都、郫城和邛城时定下来的,其布局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城市规划,有少城有罗城(即大城)。

顺便说一句,很多城市也都采用了“罗城”包小城的规划体制。

当时还设了“市长”一职管理市场,“市长”这个官名最早就出于成都少城,只不过今天的市长比古市长职责要管得宽得多。

少城历史上曾有几度兴废,但它的商业性一直没变,“万商云集市廛中,金碧辉煌户户同”,始终是肆张列市,货贿山积兼风光秀丽的商业富人区,是成都积累财富最多的地方,不少成都富豪出在这里。

开明王的七宝楼台,金碧珠翠,瑟瑟玉珠,石笋街,都在这一带。

“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满城——少城区域文化的转型(一)满城的转型与城市经济的东移清代康熙后期,因西部军事征战和统一战争的需要,康熙五十七年(1714年)在大城西筑小城,驻防八旗兵丁。

因满族八旗居住,故叫作满城。

因在古少城区域,故又叫少城。

实际上古少城还要大得多,更靠北一些。

少城改为兵营性质,是少城文化由商业化向军事化的一次大转型。

这个转型倒有利于成都商业的东移,这个东移过程是从唐代的大慈寺东市开始的,到了清代进一步东移,从东门大桥到劝业场,成都城区东部商业的繁华,为民国春熙路奠定了基础。

今天市政府还在采取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这是唐代以来东移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满城由总督年羹尧修建。

满城东门题有“少城旧治”、“既丽且崇”的匾额,表明清代人对于成都历史文脉的重视,比我们今人的历史观念强得多。

宽窄巷子是当时镶红旗人所居的地方。

少城布局大体是:东为白旗,南为蓝旗,西为红旗,北为黄旗。

少城重要建筑有: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商业街)、左司衙门(东胜街)、右司衙门(西胜街)、恩赏库、永济仓、火药局、协领、佑领、防街、骁骑校,还设有八旗少城书院。

乾隆41年(1776)平定大小金川,始设将军。

前后担任将军职务的主要有:明亮、完颜崇实、吴棠、赵尔巽、玉昆等46人。

到辛亥保路运动时期,旗人也有参加同盟会,宣传反对列强瓜分的革命教师。

玉昆在宣统元年(1909年)上任,创建少城公园。

他还不同意总督赵尔丰杀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

满城和平解放,就是由将军玉昆同尹昌衡、罗纶、徐子休谈判而和平解放的,并决定旗人自行安置,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这是成都民族和谐传统的体现。

辛亥革命后,同仁工厂的修建与少城公园的兴建,是少城向近代化转型的标志,是满汉民族交流与融会的标志。

(二)成都城市龙脉:二江环抱,龟城走向,三城相套满城布局特点是非常特别的蜈蚣形,长顺街是蜈蚣的背脊,分布两端的胡同是蜈蚣脚。

胡同内分布着川西民居四合院落,共有8条街32兵丁胡同。

胡同内每户约一亩地,是有院宅,有院坝,有园林的官兵营房,栽有花草树木。

而皇城布局是正南正北,方正庄严。

大城布局多为棋盘式街道,外形如龟,又称龟城。

大城,少城、皇城、三城相套,故有竹枝词说:“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

满城又与皇城共,三座城共一座城。

”正是成都城市龙脉特色的写照。

三城相套,二江环抱,龟城走向,北方的对称方正、庄正凝重与南方的自由率性、因地制宜两种不同建筑环境风貌特征的交融与重叠,形成成都城市的龙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