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明代诗文(简)
四、台阁体
在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 体”诗派。 三杨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先后官至大学士。所作 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他们以太平宰相的地 位,除撰写朝廷诏令奏议之外,大量写应制、颂圣或应酬、 题赠的诗歌。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 度平庸乏味。当时追随他们的人很多,一般追求利禄的文人 在未中进士前致力于八股文,得官以后,就模仿“台阁体”, 逢迎应酬。这种诗风先后流行了一百年左右。
李元阳在福建的题刻
1540年(嘉靖庚子),四十四 岁的李元阳因父亲去世,回乡 守孝,从此不涉官场,直至八 十四岁去世。李元阳的后半生,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悠游 山水、与文人僧侣交往唱和、 捐资兴建寺观庙宇、从事儒学 理论研究及救患乡里、教授学 生等事情上。
《游盘山舞剑台记》:
初旭即欲登顶,莽无人迹。张乃腰镰握斧,与从者 二三人斩剔,竟日始通一线径,得登顶。顶上有土 盘,石径四丈许,大字刻云:“唐李从简游李靖舞 剑台。” 盖石即靖舞剑处也。字刻约深八寸许。 予亦携石工镌题,……此时正冻,铁笔不入。…… 明日,题诗壁间,迤逦而下,剑台在望,令人五步 一回首,十步一消息。
张含就在《读毛氏家史》一书中说道:“太史逐于滇,克化 滇人,嚮道敏学”其導启边地学风,功不可没,故为人所共 敬。《滇系》七之七《典故类》引《明史· 杨慎传》,附后 记云:“迄今三百年,而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杨状元者。”可 见南中人士,自今思之。
杨门七子之“张含”
张含,字愈光,号禺山、月坞、半谷,别号靖滇。 《万姓统谱》卷四十记载他:“永昌府人,尝举乡, 荐不第,遂不复仕,以书史吟弄终其身。素与杨升 庵翰撰善,其诗多所评定。君弟合,尝司吏部。父 志淳,为南都戸侍,父子发解云南。”他有《张愈 光诗文选》(八卷)、《张禺山戊己吟》(五卷)、 《禺山七言律选》等作品传世,是明代云南永昌(今 保山市)的著名文学家。在诗文成就上,云南文坛把 他它排名于杨一清之后,列为第二。
第三节、明中叶后的诗文
明中叶以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发生了鲜明的 拟古主义与反拟古主义的斗争,出现了许多文学小 集团或文学流派,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 派、公安派、竟陵派,以及晚明小品文作家和复社 爱国主义作家。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各 自利用一定的文学传统,提出一定的文学主张,表 现一定的创作倾向,互相排斥,此起彼伏,直到明 亡才告结束。这种现象,是明中叶以后,在阶级斗 争的新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思想、政治上的分化 和斗争在文学上的反映。
(三)杨慎的词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 付笑谈中。
二、杨慎与云南文学
(四)杨慎对云南文学的贡献 1、杨慎对云南文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是以求同存异的心胸 去推动云南地方文学与主流文学合和的进程。 2、杨慎对云南文学发展做出的另一贡献是,在这一片蛮荒 的土地上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传播,同时推进文学的发展。
张含的弟弟张合(1507--? )年十六举云贵乡解第 一,嘉靖壬辰第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兵部、吏 部、累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居家孝友,莅官廉正, 士林重之,称为贲所先生。没而祀于乡贤祠,所著 有《贲所文集》、《诗集》,及《稻虀漫笔八语》、 《游宦杂抄》、《贲所日记》诸稿藏于家,有《宙 载》行于世。张含的叔叔张致信弘治乙卯领乡荐, 张含的五世孙张辰也有文章传世,裔孙张纬为乾隆 丙子举人。
理学大家,陆王心学的承继者,有《心性图 说》; 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少有的明代云南的传 世州、县方志《云南通志》、《大理府志》; 地理学家,所著《黑水辨》被后世许多典籍 引用; 还是文学家。
二、李元阳诗作内容
李元阳所创造的诗歌作品看,《中溪家传汇 稿》共存诗八百四十四首,古近体皆有(五 言律162首,五言排律45首,五言古诗123首, 七律238首,七绝162首,七古114首)。
二、杨慎与云南文学
(一)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 明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 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 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嘉靖三年(1524)因上疏议大礼,两被廷杖,死而复苏, 以翰林修纂谪戍滇南,永远流放,身死异乡。他的著作号称 有四百种,现存二百种左右,作为明代学术大家,他以博学 著称;作为文学家,他的诗词文章流布于世,对晚明及清代 学风和文学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杨慎在云南
昆明高墝碧鸡精舍、开远状元馆、安宁遥岑 楼、大理写韵楼、蒙化冷泉庵、丽江木氏府 等地方都留下了他讲学、敦教的足迹。
(二)杨慎的“咏滇诗”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杨慎的写景诗 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如:
《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
萧郎雅工金碧画,爱画碧鸡与金马。 画作千山红树图,行色秋光两潇洒。 摇落深知宋玉悲,登山临水送将归。 丹林初晓清霜重,紫谷斜阳赤烧微。 故人辞我故乡去,滇树遥遥接巴树。 桑落他山共醉时,枫香客路销魂处。 白首遐荒老未还,流波落木惨离颜。 锦城红树哪能见,千里随君梦里攀。
第二节 明代前期的诗文
一、宋濂 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
他专长散文,集中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是一 部分传记文。 如《秦士录》邓弼文武兼长而怀才不遇、 《王冕传》王冕孤傲的性格、《李疑传》扶 病济贫、舍己为人、《杜环小传》
二、刘基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 士,官至浙东行省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至正 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为开 国功臣之一。后被朱元璋毒害。 他是诗文兼长的作家。文章有:用寓言形式表现 他渊博的学识和富有创造性思想的《郁离子》;寓 言杂文《卖柑者言》;《师子图说》。 他的诗也有较高的成就。他有一篇长达一千二百多 字的《二鬼》诗。
二、张含本人却是一个布衣诗人,中过举, 之后却七试不第,后返乡以诗文自娱,终了 一生。 三、政治上未获得崭露头角的机会,让张含 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诗文创作。李梦阳、杨慎 对张含在诗文创作上帮助很大。
杨慎《重寄张愈光》:“海客张公鬓已苍,豪游曾 结少年场。古文金碧盘龙虎,丽句琼瑶琢凤凰。寻 壑经丘穿窈窕,倚楼看镜立沧茫。朔风鸿雁传消息, 明月青山隔几乡。海裔江湄独倚楼,瑟居匏系又惊 秋。菊花黄处回青眼,枫叶红时对白头。少日声名 追杜甫。暮途羁绊脱庄周。九龙尚有临池兴,一雁 能忘远札投。” 《赠张愈光诗》:“孔雀生南涪,裴回紫蔚林。文 采既彪炳,与世亦殊音。时哉固多觭,弶(jiang) 罗忽见寻。羽毛棽以俪,阿阁逈且深。一弹哀鸾唱, 再抚孤鹣吟。荒涂不可践,为君愁我心。”
内容上看比较多地集中在以下方面: 山水景物的描绘、触物感怀之类。 朋友间的赠答。 感叹实事和咏史之作。 艺术上出语率真自然,大多通达明快。 李选《侍御中溪李公行状》:“初不经意,援笔辄 就,世以白香山、苏东坡拟之。”
杨门七子之“李元阳”
一、李元阳(1497——1580)字仁甫,号中 溪,籍贯云南大理(古称太和),明代云南 著名士人,因世居大理点苍山九岁(嘉靖丙戌 1526年) 中进士,位列三甲,入选翰林 院庶吉士。后来又依次作过分 宜知县(1527~1528),江阴 知县(1531~1534),户部主 事(1534),江西道监察御史 (1535~1538),荆州知府 (1539~1540)等职。为官期 间颇有政绩,被百姓称颂。
一、张含出生于官宦世家。
其先江宁人,洪武中迁金齿司(今云南永昌)。他的《自贻》 诗有言:“万里故国秣陵郡,百年宦族哀牢城”。
父亲张志淳(1458—1538)成化进士,历官吏部主事、员外 郎、郎中、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户部右侍郎。正 德六年(1511年)因刘瑾案牵连致仕,但从现在看到的史料 情况看,他却没有劣迹,反而是他严谨治学的名声很大,与 很多务实,刚正的官宦情谊甚笃。也许,就如《永昌二芳记》 (明张志淳撰,浙江郑大节家藏本)前言所说“疑亦康海、 王九思之类也” 。《明一统志》(卷八十七)说他“学行两 全,名实并懋”。张志淳的著作有《谥法》、《南园集》、 《西铭通》、《南园漫録》、《永昌二芳记》诸书,年八十 一而卒,赐葬,祭乡贤祠祀之。
三、高启为代表的吴中诗风的转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 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召入修元史,授翰林院编 修,三年坚辞户部侍郎,退隐青丘,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 终于借苏州刺史魏观案件把他腰斩于南京。 他的诗歌,众体兼长。不愧为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 的乐府诗中有不少作品接触到农村现实生活,如《养蚕词》 高启诗中最能表现他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的作品,还是那些 抒情写景之类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他的歌行如《醉歌赠 宋仲温》、《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他的七言律诗,内 容也不外登临、怀古、赠答之类,但艺术才华却相当高。 高启和他同时的诗人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
一、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王九思和王廷相。以李、何为最著名。 在文学上,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 对“台阁体”,一时起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使人知 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传统的、优 秀的古代文学,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扩 心胸眼界,对打击“台阁体”“啴(chan)缓冗沓, 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 展的既成传统,走上了盲目尊古的道路。当然,由 于关心现实的,他们也写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李梦阳、何景明都写过《玄明宫行》诗,揭露刘瑾 穷奢极欲的罪恶。又如李梦阳的《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