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六年级数学《分数与整数相乘》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报告合肥屯溪路小学胡燕敏2012年10月18日2012年3月28日,北师大项目组的张东娇教授、马健生教授、高益民博士、余清臣博士、徐志勇博士与研究助手,以及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兄弟学校的领导来到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开展学校文化创建的专家工作日活动。
在众位专家与教育局领导的建议下,在征求学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博雅教育”概括学校的文化特征及其实践。
落实与实现“博雅精神,儿童世界”这一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就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求实、平等、担当的品质就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校一开始选定的主题为“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第一轮课例研究研讨活动,将主题进一步确定为“以引导自学型课堂培养学生学习担当能力的研究”。
课例研究成员我校接到包河区教育体育局的关于“课例研究”活动的通知后,校长与教导处主任积极讨论、制定课例研究活动计划,挑选授课老师、参加此次课例研究的数学课题组骨干老师14人以及语、音、体、美、课题组组长12人,同时聘请了包河区数学教研员隗智林老师,期望此次活动不但能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更有助于校内教研文化形成。
做课教师情况:课程内容介绍:教学内容就是:苏教版六年级第三单元《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
前后知识点链接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
2012年10月11日下午2点-5点进行了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唐胜兰老师上课,课后每位老师依次汇报观察结果、隗智林老师、张东娇教授与陈罡校长点评。
现将第一轮课堂观察与诊断汇报如下:一、分项诊断报告(一)教师教学行为1、课堂教学程序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瞧出: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清晰,对“引导自学”课型五环节把握到位。
时间:各环节时间把握校准,能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以及巩固练习,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及学生巩固练习时不停的巡视以及个别点拨,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团队意识很强。
例如:经过我们小组讨论……我们组认为……板书:简洁并能突显本课重点。
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
教学建议:主要就是由于班额较大;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除了对学困生重点关注外,建议采取在一节课中自学与小组讨论时分别关注两大组,这样全班就可以顾及到了。
2、教师提问(1)教师提问数量及质量分析(2)教师提问类型分析:(3)教师提问解决方式: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从提问总数瞧,提问比较少,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者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也正就是“引导自学”型课堂的特点。
从每个环节教师提问次数瞧,本节课教者基本抓住了教学重点难点,这里在交流自学情况与点拨自学得失两环节共计提问11次可以瞧出。
从问题提出的质量瞧,能紧扣本课的教学目标,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提问较为有效。
不足之处:在最后的巩固自学成果环节,老师机械性追问较多。
综上所述,本节课在教师点拨环节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在反馈教学信息与课堂节奏上都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能增强课堂的实效。
教学建议:通过变化问题内容与提问方式来减少机械性追问,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3、教师理答情况观察量表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1)整节课教师从没有打断过学生的回答,总就是耐心的等待,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对待学生的回答,教师总就是能及时地给与积极的回应,或语言或表情。
教师语言评价共有5次,其中有一次陈昌建同学回答“103×3的3×3就是怎么来的?”,唐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她用我们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知识来解决了今天的新问题,您真了不起!”,评价很具体、明确,评价效果好。
其她的时候的评价语言比较简单,一般就就是“好,很好”。
建议唐老师的评价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做到评价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3) 本节课唐老师共重复自己的问题11次,重复学生的答案5次,重复的形式主要采取的就是部分重复。
教学实践表明,适量的使用部分重复可以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视,但就是有一些诸如“有没有不同意见”的重复使用过度了,应尽量减少这样无意义的机械的重复。
(4) 本节课唐老师共追问了5次。
适时的追问使学生思路更明确,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
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建议:值得关注的就是,本节课教师没有体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痕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巡视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一些有价值的想法,以便于在全班交流时有更好的呈现。
4、师生语言流动与教师巡回路线上课班级共有学生56名。
在学生自学环节,教师巡视了33人,对其中16人进行了个别指导。
这个环节中有2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都及时予以解答。
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巡视了7个小组,全班共计14组,与其中4个小组的部分成员进行了交流。
本节课巩固练习环节分两段进行。
在第一阶段中,教师观察了13名学生的练习情况;第二阶段时间较长,教师观察了28人,对其中10人进行了个别指导,第二阶段练习过程中有2人质疑,教师也及时发现并予以解答。
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存在问题:教师对左侧、前排与中间的孩子关注比较多,对最右侧一组及倒数一、二排部分学生关注较少。
教学建议: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想在短时间内关注到所有学生比较困难,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有目的的进行重点观察与指导,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目标达成与学习评价观察量表从上面数据分析建议如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简洁、准确一些。
在目标1中:初步理解与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并不要求学生形成计算的技巧,就是初步的理解、掌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这一目标的理解有偏差,把“初步”体会成“熟练”,为达成“先约分再计算”这一熟练计算的目标的痕迹过浓,忽略了学生自己感悟、体会、比较、优化的过程。
6、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关注程度观察量表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老师在这节课对学生的关注就是比较全面的。
可能就是受到上课地点的影响,只就是对个别角落的孩子没有关注到。
建议今后上课,与具体回答问题的孩子多进行目光交流,关注教室里老师不容易走进地方的学生。
(二)学生学习情况1、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量表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1)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较好,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当中,只就是在课堂后半段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稍显松懈;(2)每一段教学环节的开始部分,学生的投入状态较好,但在收尾阶段,状态不就是太理想。
教学建议:建议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后半段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与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孩子的投入状态。
另外针对每一教学环节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不能不闻不问,而应积极引导,比如可以可以提醒她们重新复习、仔细检查,或者布置一些有挑战性的题目。
2、(1)学生回答的类型观察量表 (2)学生应答的方式观察量表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学生的机械性回答较少,老师比较注重学生推理思考能力的发展。
教学建议:在这节课上“创造评价性回答”的学生没有,建议唐老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插入一些开放性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
3、小组学习观察表首先,这一小组有4名学生,都就是男生。
组长记为A,其她三名组员记为B、C、D。
她们的讨论如下:A:涂色表示做三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再列出算式。
涂色就不用说了,谁来列出算式?C:310×3等于910。
A:您就是怎么想的?把310×3改为3×310,。
A:我来补充,310×3=310+310+310=3×310=910,这个过程也要写出来。
那下面谁来评价5×310的两种约分方法?D:方法一:5×310=5×310=1510=32。
方法二:5×310=…、有些支吾,B与C急着要说,我制止了,请D把话说完。
D:A:5×310可以先将5与10约分,再算。
A:这两种方法,谁来评价一下?无人响应。
A:我觉得方法一思路简单,方法二难懂些,容易在约分时瞧错把3也约分了。
B:方法二得数算出来后就不用约分了,简单些。
(在这里学生并没有针对两种方法进行讨论得出哪种方法好些,虽然有不同的意见,她们并没有继续讨论下去。
)A:谁来小结计算方法?这时唐老师走了过来,四人都没有说话,好像还没思考好。
讨论结束。
从上面数据分析如下:讨论在组长的组织下能顺利进行,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题却没有深入讨论下去。
对计算过程的交流不够充分,只就是一句话带过去了。
教学建议: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学提示中关键词的提取与理解,并能落实在自学过程中,化为指引思考的方向。
组长对学生发言的调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何调节组员之间的发言,使得发言有序,又有质量,能深入交流每个人的想法。
4、课堂教学关键事件(逸事)观察与分析表5、学生访谈问卷本次访谈的时间就是学生上课刚结束。
访谈的问题有四个。
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座位位置;第二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老师的讲解,您听清楚多少?A、几乎全部, B大部分, C、约一半 D、小部分 E、基本上没听清楚。
”第三个问题、这节课老师的提问,您听清楚多少?A、几乎全部, B大部分, C、约一半 D、小部分 E、基本上没听清楚。
第四个问题、这节课其她同学的回答,您听清楚多少?A、几乎全部, B大部分, C、约一半 D、小部分 E、基本上没听清楚。
访谈感受:(1)学生很快填完,没有思考与停顿。
(2)第二与第四个问题,学生选择A,第二个问题学生选择B、没有来得及问学生为什么选择B。
猜想:访谈的学生就是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自学的能力较强,组织学生讨论的能力较强。
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回答3/10×3时,小组成员已经得出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结果她来了一句:为什么3不乘分母呢?结果小组成员不知所云,根本也没达成一致意见。
导致她们小组讨论就是全班最慢的一个结束。
老师在进行全班交流了,她们组才匆匆转身。
或许这里该学生没有听到老就是在说什么,不满意了,所以选择B的缘故。
教学建议:每个环节要交代清楚,等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了,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二、综合分析(一)本课优点1、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个人自学、自练,基本解决了新知的学习,小组讨论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