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精华版)

(完整版)《心理咨询师理论知识》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P348-350)一、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地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二、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1绝对零点(全无)2相对零点(人为);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好的单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价值。

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P350-352)一、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验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心理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

2、心理测验在测量个别差异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少数经过慎重选择的行为样本进行观察,来间接推知被试者的心理特征。

3、为了使不同的被试者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

4、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数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它与其他人的分数或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心理测量的间接性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通过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相对性(心理测量的相对性我们在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行为或心理特征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客观性(1、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2、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3、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错误的测验观:万能论、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正确的测验观: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P355-356)在我国的心理门诊中应用较多的三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可在求助者有特殊要求时及对方有可疑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应用);人格测验(有助于治疗者对求助者人格特征的了解,以便于对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可针对性地开展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心理评定量表(用于检查求助者某方面心理障碍的存在与否或其程度如何)。

第六单元心理测量的发展史(P356-359)1、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我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始于汉代、兴于隋唐);2、★高尔登十年(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为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①倡导科学心理测验;②遗传决定论的代表;③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④奠定了统计学基础;⑤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卡特尔十年(90年代):1890年,【美国】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并认为心理测验的结果应与常模进行比较;★比内的智力测验十年(20世纪头10年):1905年,【法国】比内与其助手西蒙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3、此后心理测验的发展:操作测验、团体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

第二节 测验的常模第一单元 常模团体(P360-362)一、 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

确定常模团体的步骤:一般总体→目标总体→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二、 常模团体的条件:(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社经地位等);(二)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三)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标准:最低不少于30或100人;全国常模:一般2000~3000人;关键:要有代表性;基本原则:经济、实用、减少误差);(三)时空性和新近性(一)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按样本大小及来源:全国常模、区域常模、特殊常模;按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百分位常模、标准分数常模。

(二) 常模分数(导出分数、量表分、标准分):施测常模样本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原始分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第二单元常模类型(P363-368)一、发展常模(叫年龄量表):根据特质的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一)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儿童的发育正常、超前、滞后);最早的范例是葛赛尔发展程序表(按月份显示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瑞士】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二)智力年龄(智龄):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智力水平的年龄。

比内西蒙的量表中首先出现智力年龄的概念。

儿童的智力年龄是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B-S 量表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

(三)年级量表(年级当量):测验结果属于哪年级水平;指标:年级水平平均数;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年级量表单位通常是10个月(一个年级)(4.0表示四年级开始的水平,5.5表示五年级学年中间的平均成绩)二、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一)百分等级: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百分等级表示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百分等级是85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被试比这个分数低);(二)百分点(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分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高考只录取15%的被试,投档线相当于85百分等级的测验分数)。

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

百分位常模是通过双向方式(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由百分等级计算原始分数)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

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的获得:线性转换、非线性转换(一)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最典型:Z分数(以标准差所表示的原始分数(X)与平均数的偏差;Z=A + BZ;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这种变化并不改变原来分数的性质)(三)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前提:只有所测特质的分数在实际上应是正态分布,由于误差导致非正态,方可转换。

X分布非正态时的正态转换:X→PR→Z(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对应的标准分数)计算步骤:①对每个原始分数值计算累计百分比;②在常态曲线面积表中,求出对应于该百分比的分数Z分数四、智商及其意义最早的比内-西蒙量表是用心理年龄(MA)来表示受测者智力的高低。

若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高。

(一)比率智商= 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而后乘以100(1916年【美国】推孟教授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比率智商,不适合年龄较大的受测者)(二)离差智商= 15Z + 100;韦克斯勒提出(使用最广;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表示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理想指标;注意点: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在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方可比较)▲几种导出分数之间的关系:高一个标准差对应的百分点为百分之八十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IQ=100+15z或IQ=100+16z第三单元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P368-370)(一)转换表法(最基本,常模表):是最简单基本表示常模的方法;一个转换表显示出一个特定的标准化样组的原始分数与其相对应的等值分数——百分位、标准分数、T分数或者其它任何分数。

因此测验的使用者利用转换表可将原始分数转换为与其对应的导出分数,从而对测验的分数作出有意义的解释。

简单转换表:把单项测验X转换成一种或几种导出分数。

复杂转换表:多个分测验或各种常模团体的X与导出分数的对应关系。

(二)剖面图(最直观):是将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

从剖面图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被试在各个分测验上的表现及其相对的位置。

第三节测验的信度第一单元信度的概念(P371)一、信度的定义(可靠、一致、稳定性):指同一被试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只受随机误差影响,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信度是反映测量中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

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

二、信度的指标:两大类、三种表示方法(信度系数与信度指数,测量的标准误)(一)信度系数与信度指数:信度系数是一种相关系数(同一受测者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信度指数的平方是信度系数。

三、(二)测量的标准误:公式为:SE=S X SE为测量的标准误,S X是所得分数的标准差,r xx是测量的信度系数(信度越高,标准误越小)。

第二单元信度评估方法(P372)一、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次得分间的相关系数。

最适宜的时距较宜,间隔时间最长二、复本信度(等值系数):以两个等值但题目不同的测验测量同一群体,复本系数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

如果两个复本的实测相隔了一段时间,则称为重测复本信度或稳定等值系数;在计算复本信度时,应该有半数的被试先作A本再作B 本,另一半被试先作B本再作A本,由此可以抵消施测顺序的效应。

优点:能够避免重测信度的问题(记忆效果、学习效应),缺点:①测量行为易受练习影响,则复本系数仅能减少其影响,②存在问题迁移,③建立复本困难。

三、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同质性):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的内容或特质的程度。

▲分半信度(采用分半法估计所得的信度系数),分半系数实际上反映了两半测验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测验越长信度越高的问题,容易低估信度;通常按项目编号的奇、偶数分为等值的两半。

▲同质性信度(主要代表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当测提的得分有较高的正相关时,无论题目的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则均为同质,反之)。

四、评分者信度:用于测量不同评分者之间所产生的误差。

一般要求在成对的受过训练的评分者之间,平均一致性达到0、9以上,才能认为评分是客观的。

第三单元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P373)一、解释真实分数与实得分数的相关:可以解释为总的方差中有多少比例是由真实分数的方差决定的,也就是测验的总变异中真分数造成的变异占百分之几;信度系数也告诉我测量的误差比例是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