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始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引起我国心理学家与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无论是进行临床诊断、判定疗效,还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都必须以心理测量为基础。
因此,心理咨询师有必要了解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一、什么是测量简单他说,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从字面上看,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1)事物;(2)数字;(3)法则。
所谓“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他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
在心理测量中,我们所感兴趣的、所欲测量的当然就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等。
由于这些心理现象不能直接测量,因此我们测量的实际是心理现象的外显行为。
所谓“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
这些数值具有自然数的特点,如区分性,即1就是1,2就是2,没有任何数与1或2这个数相同,被1指派的事物都是在所测量的方面相同的;数也有序列性或等级性,如:1<2<3;数也具有等距性,1和2,2和3之间的差的绝对值总是相等的;数还有可加性,某数与它数之和,必得另一个独特的数。
数的这种逻辑性,是我们进行运算的基础。
必须指出,在测量中,我们是根据事物的属性和属性的大小来分派数字的,数字是否具有如上自然数系统的功能,还必须考虑到事物的性质或指派数字的原则。
所谓“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例如,用秤量物体的重量,依据的是杠杆的原理;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依据的是热胀冷缩规律;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是以相等的小单位构成刻度,把尺子的零点对准物体的一端,看物体的另一端所对着的刻度,即得出长度。
而人的心理特征的测量,如智力测验,就是根据智力理论编制,以得分多少衡量智力水平。
法则有好坏之分,使用较好的法则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而较差的法则所获得的结果则不令人满意。
许多事物易于测量,因其使用的法则易于建立和遵守;心理现象难以测量,是因为我们很难设计清晰而良好的法则。
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测量法则不断完善,测量也就越来越精确。
二、测量要素任何测量都应该具备这样两个要素:即参照点和单位。
(一)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参照点不同,测量的结果便无法相互比较。
参照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零点,例如测量轻重。
长度等都以零点为参照点,这个零点的意义为“无”,表示什么都测不到。
另一种是人定的参照点,即相对零点,例如海拔高度,就是以海平面作为测量陆地高度的起点。
温度既可以从绝对零度计量,也可以从摄氏零度计量,其中后者是以水的冰点为测量零点。
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点。
但在心理测量中很难找到绝对零点,多采用人为标定的绝对零点。
如智力年龄为0,实际上指的是零岁儿童的一般智力水平,而不能说没有智力。
(二)单位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
单位的种类、名称繁多,即使是测量同一事物,也可以用许多单位。
如时间的单位有秒、分、时、日、月、年等。
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为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所有的人的理解意义要相同,不能出现不同的理解;二为有相同的价值,即相邻两个单位点之间的差别总是相等的。
一般来说,心理测量的单位不够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如智龄是以年龄作为智力的单位,因为智力发展的速度先快后慢,4岁与5岁之间的差别,明显大于14岁与15岁之间的差别。
三、测量量表测量的本质是根据某一法则将事物数量化,即在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上把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这个连续体称为量表。
如要测量某事物的属性,只要将欲测量的该事物的属性放在这个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它们距参照点的远近,便会得到一个测量值,这个测量值就是对这一属性的数量化的说明。
由于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同。
根据量表的精确程度,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水平,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一)命名量表这是测量水平最低的一种量表形式,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把事物归类。
这种量表又可分为两种:1.代号——用数字来代表个别事物,如学生和运动员的编号等。
2.类别——用数字来代表某一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即把某种事物确定到不同性质的类别中,如用1代表男,用2代表女,或用不同数字代表不同职业等。
在命名量表中,数字只用来作标记和分类,而不能作数量化分析,既不能说A>B>C,也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顺序量表它比命名量表水平高,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同时指明类别的大小或含有某种属性的程度,如学生的考试名次、工资级别、能力等级、对某事物的喜爱程度等。
这里的数字包含有数量关系,代表符号是“>”或“<”,如A>B>C等,主要用于分等或排出顺序。
在顺序量表中,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数字仅表示等级,并不表示某种属性的真正量或绝对值,例如100米短跑比赛中李平得了第一名,王红得了第二名,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李平排在王红的前面,但是我们不知道李平比王红快多少。
(三)等距量表它比顺序量表又进一步,不但有大小关系,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其数值可以相互做加、减运算,但没有绝对的零点,因此不能做乘、除运算。
典型的例子是摄氏温度,10℃与15℃的差别,同15℃与20℃的差别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说某物温度比另一物高多少,但不能说某物温度是另一物的多少倍,因为它的零点是人定的,0℃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
等距量表的数值加或减一个常数或用一个常数乘或除,不会破坏原来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个量表上的数值可以转换为另一个具有不同单位的量表上的数值,而且几个不同单位的数值可以转换到一个量表上以便于比较。
(四)等比量表是最高水平的量表,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此种量表在物理测量中容易见到,长度、重量、时间等都是等比量表。
所得的数值可以做加、减、乘、除运算。
如体重:甲80公斤,乙40公斤,我们既可以说甲的体重比乙多40公斤,也可以说甲的体重是乙的2借。
那么,心理测量中使用的量表一般是什么量表呢?一般说来,心理测量是在顺序量表上进行的。
因为对于人的智力、性格、兴趣、态度等来说,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
而且,在心理测量中,相等单位也是很难获得的。
不过,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可以把这种顺序量表得到的数据换算为等距数据来进行统计。
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一、心理测验的意义所谓心理测验,就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首先,心理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严格他说,只是测量了做测验的行为,也就是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
在这个意义上,测验即引起某种行为的工具。
其次,心理测验在测量个别差异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少数经过慎重选择的行为样本进行观察,来间接推知被试者的心理特征。
所谓行为样本,是指有代表性的样本,或者说根据某些条件所取得的标准样本。
显然,这种行为必须是能够提供给我们足够有用的信息,能反映被试者行为特征的一组行为,然而,由于所取得的标准样本只是代表某些心理功能,并不能反映这种功能的全部,所以总不免有某种程度的偏差。
因此只有在全部了解行为样本的意义以后,才能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第三,为了使不同的被试者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
在测验编制时,测题的印刷和成批生产的器具要保证物理性质上的一致;对被试者的指导语尽管不能编得天衣无缝,但是要尽量编得凡是足以影响测验作业的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的说明,以保证被试者在反应时减少误差;评分标准也要在测验编制时规定清楚,必要时还应该举例说明,以使主试者评分时都可以按同样的标准规则记分。
第四,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数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它与其他人的分数或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
常模的功用,是给测验分数提供比较的标准,即提供某一标准化的样组在某一测验下的平均分数,从而对测验分数加以解释。
常模是否可靠,关键是有无一个代表性的被试样本,即建立常模的这组被试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是依据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原则挑选出来的。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把心理测验同物理测量等量齐观,是导致人们对心理测验产生种种误解的原因。
由于心理现象比物理现象更加复杂,测量起来也更困难,因此心理测验具有独特的性质。
(一)间接性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只能测量人的外显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项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
所谓特质是用来描述组内部相关或有内在联系的行为时所使用的术语,是个人对刺激作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
例如一个人喜欢修理自行车,喜欢观看机器运转,阅读机械方面的杂志,等等,我们就可以推论此人具有“机械兴趣”的特质。
智力也是一种特质,如果某人广闻博见,谈吐流畅,计算敏捷,动作灵活,学习成绩优秀等,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有较高的智力特质。
可见,特质乃是个体特有的、稳定的、可辨别的特征。
但它又是一个抽象的产物,一个构思,而不是一个直接测量到的有实体的个人特点。
由于特质是从行为模式中推论出来,所以心理测量永远是间接的。
(二)相对性在对人的行为做比较时,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
所谓测验就是看每个人处在这个序列的什么位置上,由此测得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兴趣的大小或性格的特性等。
而这一连续序列是由某一团体或一群人的某类行为特点或心理特征构成的,所以每一个人被测得的结果都是与所在团体或人群的大多数人的行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的。
(三)客观性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测验的标准化问题,量具必须标准化,这是对一切测量的共同要求。
心理测量的标准化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测验用的项目或作业、施测说明,施测者的言语态度及施测时的物理环境等,均经过标准化,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特别是对测验题目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预测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确定的。
其次,评分记分的原则和手续经过了标准化,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
评分方面的客观性随测验种类和项目类型而异。
一般来说,投射测验的客观性差些,而选择题的客观性较好。
最后,分数转换和解释经过了标准化,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
测验常模是通过对总体的代表性样本的预测确定的,测验的有效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经过实践的检验,依据这些资料所做出的推论,自然较为可靠和客观。
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心理测验种类较多,据统计,仅以英语发表的测验就已达5000余种。
其中,有许多因过时而废弃不用;有许多本来就流传不广,鲜为人知;有一部分测验应用广泛,经过一再修订,并为许多国家译制使用。
1989年出版的《心理测验年鉴》第十版(MMY—10)收集了常用的各种心理测验有近1800种。
为了方便起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归纳为几种类型:一、按测验的功能分类(一)智力测验这类测验的功能是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如Binet—Simon智力测验、Stanford—Binet 智力量表、Wechsler儿童和成人智力量表等,都是现代常用的著名智力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人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