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精华版)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第五章 心理测量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P348-350)一、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该定义包括三个主要的元素:事物(指的是我们要测量的对象,更准确地说,就是引起我们兴趣的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代表的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

二、测量要素:参照点、单位参照点:要确定事物的量,必须有一个计算的起点,这个起点叫做参照点。

1绝对零点(全无)2相对零点(人为);单位:是测量的基本要求,没有单位就无法进行测量;好的单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斯蒂文斯测量表的四水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心理测量为顺序量表)种类功能基本特征运算举例1.命名量表代号或分类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性别、学号⋯2.顺序量表1+等级无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不能+-×÷品德、名次、⋯3.等距量表2+差异决策和比较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可+-温度、分数⋯4.比率量表3+比值决策和比较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可+-×÷身高、体重⋯第二单元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P350-352)一、心理测量的定义:心理测验的定义: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心理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

2、心理测验在测量个别差异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少数经过慎重选择的行为样本进行观察,来间接推知被试者的心理特征。

3、为了使不同的被试者所获得的分数有比较的可能性,测验的条件对所有的被试者都必须是相同的。

4、个人在测验中所得到的原始分数并不具有什么意义,只有将它与其他人的分数或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间接性(心理测量的间接性迄今为止,我们还无法直接测量人的心理,只能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通过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质);相对性(心理测量的相对性我们在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行为或心理特征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我们有的只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客观性(1、测验的刺激是客观的2、对反应的量化是客观的3、对结果的推论是客观的)第三单元心理测验的分类(P352-354)分类标准分类定义智力测验按功能分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文字测验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操作测验客观测验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投射测验个别测验按测验的方式分团体测验最高作为测验要求受测者尽可能做出最好的回答,与认知过程有关,有正确答案;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按测验的要求分典型行为测验要求受测者尽按通常的习惯方式做出反应,没有正确答案;如人格测验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验观(P354)错误的测验观:万能论、无用论、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正确的测验观: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第五单元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P355-356)在我国的心理门诊中应用较多的三类心理测验:智力测验(可在求助者有特殊要求时及对方有可疑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应用);人格测验(有助于治疗者对求助者人格特征的了解,以便于对其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可针对性地开展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心理评定量表(用于检查求助者某方面心理障碍的存在与否或其程度如何)。

第六单元心理测量的发展史(P356-359)1、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量的实践:我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始于汉代、兴于隋唐);2、★高尔登十年(19世纪8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登为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①倡导科学心理测验;②遗传决定论的代表;③设计了测量差异的方法;④奠定了统计学基础;⑤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皮尔逊创立了积差相关法。

)★卡特尔十年(90年代):1890年,【美国】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并认为心理测验的结果应与常模进行比较;★比内的智力测验十年(20世纪头10年):1905年,【法国】比内与其助手西蒙研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3、此后心理测验的发展:操作测验、团体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的发展(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最早将自由联想测验施测于精神病人)。

4、我国的测验致力于本土化第二节测验的常模第一单元常模团体(P360-362)一、常模团体的性质: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常模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对测验将要施测的总体的认识,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

确定常模团体的步骤:一般总体→目标总体→样本。

对测验的使用者来说,要考虑的问题是,现有的常模团体哪一个最合二、常模团体的条件:(一)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社经地位等);(二)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三)样本的大小要适当(一般标准:最低不少于30或100人;全国常模:一般2000~3000人;关键:要有代表性;基本原则:经济、实用、减少误差);(三)时空性和新近性三、取样的方法包括:取样(从目标人群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抽样方法方法特点局限简单随机(随机号码表法、随机数字法)按照随机表顺序选择受测者构成样本,或者将抽样范围内每个人或者将每个抽样单位进行编号,再随机选择机会均等,操作简便总体较分散—→样本也较分散;总体个体差异较大—→样本容量要大系统抽样(等距抽样)以某个随机数字为起点,间隔一定单位(组距)抽取样本样本分布均匀,抽样误差较小可能有系统误差,随机性较差(与简单随机抽样结合使用)分组抽样(整群抽样)总体数目较大,群体具有多样性,先将群体进行分组,再在组内进行随机抽样组织形式简便易行样本分布不均匀,抽样误差较大(适当扩大样本容量,减小抽样误差;与分层抽样法或其他方法配合使用)分层抽样(最常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先将目标总体按某种变量(如年龄)分成若干层次,再从各层次中随机抽取若干被试,最后把各层的被试组合成常模样本。

包括:分层比例抽样、分层非比例抽样四、常模与常模分数:(一)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

按样本大小及来源:全国常模、区域常模、特殊常模;按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百分位常模、标准分数常模。

(二)常模分数(导出分数、量表分、标准分):施测常模样本后,将受测者的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原始分数本身没有多大意义;导出分数具有一定的参照点和单位,它实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测验量表,它与原始分数等值,可以进行比较;第二单元常模类型(P363-368)一、发展常模(叫年龄量表):根据特质的平均表现所制成的量表(一)发展顺序量表最直观的发展常模是发展顺序量表(儿童的发育正常、超前、滞后);最早的范例是葛赛尔发展程序表(按月份显示出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大致发展水平)。

葛塞尔婴儿感觉运动发展顺序周记忆方法行为表现(上→下;中心→两边)44×1控制眼睛运动,能追随一个对象看等164×4(1﹢3)能使头保持平衡284×7(4﹢3)能用手抓握并玩弄东西404×10(7﹢3)能控制躯干、耸立和爬524×13(10﹢3)能控制腿和脚的运动、站立和行走【瑞士】皮亚杰的研究着重于从婴儿到十多岁儿童认知过程的发展,尤其注重某些特殊概念的形成,其中最著名的工作就是对守恒概念(儿童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守恒概念,567,质重容)的研究。

年龄567守恒概念质量守恒重量守恒容量守恒(二)智力年龄(智龄):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就是最能代表他智力水平的年龄。

比内西蒙的量表中首先出现智力年龄的概念。

儿童的智力年龄是基础年龄与在较高年龄水平的题目上获得的附加月份之和。

B-S量表答对每题得智龄2个月。

(三)年级量表(年级当量):测验结果属于哪年级水平;指标:年级水平平均数;在教育成就测验中最常用;年级量表单位通常是10个月(一个年级)(4.0表示四年级开始的水平,5.5表示五年级学年中间的平均成绩)二、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级;百分点;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一)百分等级:常模样本中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百分比。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表示测验分数的方法;百分等级表示个体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越低,个体所处的位置就越低。

(百分等级是85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85%被试比这个分数低);(二)百分点(百分位数):百分等级是计算低于某测验分数的人数百分比,而百分点则是计算处于某一百分比例的人对应的测验i d t i r n g分数是多少;在分数量表上,相对于某一百分等级的分数点就叫百分点或百分位数;(高考只录取15%的被试,投档线相当于85百分等级的测验分数)。

与百分等级的计算方法正好相反。

百分位常模是通过双向方式(由原始分数计算百分等级;由百分等级计算原始分数)编制的原始分数与百分等级对照表。

(三)四分位数和十分位数:百分位数四分位数十分位数将量表分成100份将量表分成四等份将量表分成十等份相当于百分等级的25%、50%和75%对应的三个百分分成的四段1%~10%为第一段,91%~100%为第十段任一百分位数值四分之一或四分之三等位置上的数值十分之一等位置上的数值三、标准分常模:将原始分数与平均数的距离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出来的量表。

它的基本单位是标准差,所以叫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的获得:线性转换、非线性转换(一)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最典型:Z 分数(以标准差所表示的原始分数(X )与平均数的偏差;Z=A + BZ ;加上一个常数是为了去掉负值;乘以一个常数是为了使单位变小从而去掉小数;这种变化并不改变原来分数的性质)(三)非线性转换的标准分数:前提:只有所测特质的分数在实际上应是正态分布,由于误差导致非正态,方可转换。

X 分布非正态时的正态转换:X→PR→Z (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常态分布上对应的标准分数)计算步骤:①对每个原始分数值计算累计百分比;②在常态曲线面积表中,求出对应于该百分比的分数Z 分数四、智商及其意义最早的比内-西蒙量表是用心理年龄(MA )来表示受测者智力的高低。

若心理年龄高于其生理年龄,则智力高。

(一)比率智商= 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而后乘以100(1916年【美国】推孟教授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比率智商,不适合年龄较大的受测者)(二)离差智商= 15Z + 100;韦克斯勒提出(使用最广;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表示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的位置;是表示智力高低的理想指标;注意点:从不同测验获得的离差智商;只有在标准差相同或接近时方可比较)▲几种导出分数之间的关系:高一个标准差对应的百分点为百分之八十四比率智商离差智商:IQ=100+15z 或IQ=100+16z 第三单元 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P368-370)(一)转换表法(最基本,常模表):是最简单基本表示常模的方法;一个转换表显示出一个特定的标准化样组的原始分数与其相对应的等值分数——百分位、标准分数、T 分数或者其它任何分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