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外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五、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7)8烂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发颐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10丹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11流注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12瘿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13肉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14瘰疬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2)15乳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

疗效评定 (13)16乳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17乳疠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5)18乳岩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19乳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6)20粉刺性乳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21乳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2乳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3肠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4水疝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25子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致评定 (21)26子痰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27精癃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28精浊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29臁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30褥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31附骨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6)32流痰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33脱疽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34青蛇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9)35股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0)36水火烫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37冻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8毒蛇咬伤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3)39破伤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外科38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疖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疖是指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

相当于疖、皮肤脓肿、头皮穿凿性脓肿及疖病。

2.1诊断依据2.1.1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2.1.2可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2. 1.3. 1石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指头大小的红色肿块,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2. 1.3. 2软疖(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公分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日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2. 1.3.3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未破如蛐蟮拱头,已破如蝼蛄串穴。

2. 1. 4“疖病”的特点是此愈彼起,经久不愈,应检查有无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疾病。

2.2证候分类2. 2. 1热毒蕴结:常见于气实火盛的患者。

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2. 2. 2暑热浸淫: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

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苔薄腻,脉滑数。

2. 2. 3体虚毒恋: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

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并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2.3疗效评定2.3.1治愈:疖肿消散或渍后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3.2好转:再发疖肿数减少,症状减轻。

2.3.3未愈:疖肿此愈彼起,不能控制。

3痰毒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痰毒是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本病包括颈痈、腋痈、胯腹痈。

相当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3.1诊断依据3. 1. 1在颈、腋、腹股沟等处,起核状肿块。

初起皮色不变掀热疼痛;化脓时皮色转红,疼痛加重,核块变软,有应指感;溃后脓出稠黄。

3.1.2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3.1.3发病前多数有外感风热及在相应部位有急、慢性感染病灶或皮肤创伤史。

3.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证候分类3.2.1风热痰毒:肿块发生在颌颈部,全身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咽痛。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2.2肝郁痰火:肿块发生在腋下,全身发热,头痛,胸胁牵痛,口苦咽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

3.2.3湿热蕴结:肿块发生在腹股沟部,全身发热,患肢拘急,小便黄热。

苔黄腻,脉数。

3.2.4热胜酿脓:局部皮肤红肿发亮,焮热疼痛,肿块变软,有应指感。

全身发热,口干。

舌红,苔黄,脉滑数。

3.2.5余毒凝滞: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亦轻,唯肿块僵硬不消。

3. 3疗效评定3.3.1治愈:未化脓者局部肿块消散;溃后疮口愈合,发热等全身症状消退。

3.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局部红肿热痛减轻,肿块僵硬缩小者。

3.3.3未愈:局部及全身症状加重。

4有头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有头疽是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栓堆积为特征。

多发于中老年尤其以消渴病多见,易出现“陷证”。

相当于痈。

4.1诊断依据4.1.1初起局部红肿,中央有白头,逐渐增多,溃后脓出黄稠。

4.1. 2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

一、二候时症状明显,三、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

4.1.3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

4.1.3.1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

4.1.3.2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

4.1.3.3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

4.1.3.4四候生新:腐肉脱落,脓液减少,新肉生长,逐渐愈合。

4.1.4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好发于颈后或背部。

4.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常规检查血糖、尿糖。

4.2证候分类4.2.1火毒凝结: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

全身发热,口渴,尿赤。

苔黄,脉数有力。

4.2.2湿热壅滞: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

全身壮热,朝轻暮重,胸闷呕恶。

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4.2.3阴虚火炽: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燥,脉细弦数。

4.2.4气虚毒滞: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

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

舌质淡红,苔白或微黄,脉数无力。

4.3疗效评定4.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伤口愈合。

4.3.2好转:全身症状基本消退,疮口未完全愈合。

4.3.3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或并发“陷证”。

5颜面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颜面疔疮是感受火热之毒,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而发生的病变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颜面部疖和痈。

5.1诊断依据5.1.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

5.1.2局部开始为一个脓头,肿块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麻或痒。

继之红肿高突,可发展为数个脓头,焮热疼痛。

5.1.3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如有神昏谵语,皮肤瘀点应考虑“疔疮走黄”。

5.1.4颈颌部多有臖核肿大疼痛。

5.1.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症状严重者应作血细菌培养。

5.2证候分类5.2.1热毒凝结: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

舌红,苔黄,脉数。

5.2.2火毒炽盛: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焮热疼痛。

有高热,头痛,烦渴,呕恶,搜赤,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5.3疗效评定5.3.1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5.3.2好转: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局部硬结未完全消散。

5.3.3未愈:局部和全身症状未见改善或发展为“疔疮走黄”。

6手部疔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手部疗疮是因外伤后感染毒邪,火毒阻于皮肉,患处出现红肿剧烈疼痛,容易损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包括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健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6.1诊断依据6,1.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手指甲一侧边缘,有轻微的红肿热痛,一般2~3日即化脓;若脓液侵入指甲下,则在指甲背面现黄色或灰白色的脓液积聚阴影,甲床溃空或有胬肉突出,甚或指甲脱落。

6.1.2蛇头疗:生于指头,初起或痒或麻,灼热疼痛,化脓时肿大如蛇头,红热显著,疼痛剧烈,伴有恶寒发热。

若不及时切开,溃后则脓液不断,肿痛不消,多是烂筋损骨的征象。

6.1.3蛇腹疔:生于指腹,患指整个红肿,不能屈伸,疼痛逐渐加重,伴有畏寒发热等。

化脓时胀痛剧烈。

溃后脓出,症状逐渐减轻。

如损伤筋骨,则愈合缓慢,并影响手指功能。

6.1.4托盘疔:生于手掌,成脓时掌部凹陷消失,手背肿胀反而明显,肿胀可波及前臂,伴有恶寒发热。

因患处皮肤韧厚,虽已化脓,不易向外穿透,亦有损伤筋骨可能。

6.1.5本病手部常有创伤史。

6.1.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溃后不愈合者,作X线摄片检查确定有无损骨。

6.2证候分类6.2.1火毒凝结:局部红肿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

舌红,苔黄,脉数。

6.2.2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疼痛剧烈,肉腐为脓,溃后脓出肿痛消退;如溃后肿痛不退,脓液不断,可能是筋骨腐蚀。

舌红,苔黄,脉数。

6.3疗效评定6.3。

1治愈:全身症状消退,肿痛消失,疮口愈合。

6.3.2好转:全身症状消退,肿痛、疮口未全愈合。

6.3.3未愈:局部和全身症状加重,有朽骨形成或手部有严重功能障碍。

7红丝疔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红丝疔多因手足皮肤损伤,感染邪热火毒,走注经络,呈红丝显露,迅速上攻手膊或小腿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本病指急性淋巴管炎。

7.1诊断依据7.1.1红丝显露先从手、前臂或足、小腿部开始,可延伸至肘、腋或膝、股缝处,同时有臖核肿痛,肿胀疼痛。

病变深者,皮肤微红或不见红丝,但可触及条索状肿胀和压痛。

7.1.2一般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数等症状。

7.1.3四肢远端有化脓性病灶或创伤史。

7.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7.2证候分类7.2.1火毒入络: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

7.2.2火毒入营:患肢红丝粗肿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

全身寒战高热,烦躁,头痛,口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