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5)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1)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4)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16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6)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19水臌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0便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9)21紫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0)22湿温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1)23霍乱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24中暑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3)25疟疾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4)26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5)27绦虫病、囊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7)28钩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29丝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行效评定 (29)30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0)31蛲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0)32胸痹心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1)33心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4不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3)35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36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37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38狂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6)39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7)40头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8)41眩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9)42痿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0)43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0)44水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2)45消渴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3)46热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4)47石淋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4)48乳糜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5)49癃闭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6)50阳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7)51遗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52风湿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8)53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9)54骨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0)55 肌痹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51)56痛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52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诊断依据3.1.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1.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1.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1诊断依据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4.1.3冬春两季较多。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4.2证候分类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

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依,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

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

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

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

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3疗效评定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

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

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

5.1诊断依据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1.5痰培养有致病菌。

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5.2证候分类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

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5.2.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依。

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

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5.3疗效评定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5.3.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

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

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6.1.5血沉增快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

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6.2.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

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

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

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

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