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咳嗽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就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得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
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
3。
1。
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
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
2。
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3。
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3、3疗效评定3.3。
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
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
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2喘病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喘病就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她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
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
1诊断依据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9。
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9.1.3呈桶状胸。
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
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9.1。
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9。
2证候分类9.2.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9。
2.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
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9.2。
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9.2.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9。
2.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脉弱。
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9。
2。
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9.3疗效评定9。
3.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9.3.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9.3.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3胃脘痛得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11、1诊断依据11.1.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11.1.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11。
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11.1。
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11.1。
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11.2证候分类11。
2,1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11.2.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
苔白,脉弦紧。
11.2,3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11。
2.4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11。
2。
5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脉涩。
11。
2.6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11。
2.7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
舌质淡,脉沉细。
11.3疗效评定11。
3。
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11。
3.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她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11。
3.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4便秘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便秘系因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常指习惯性便秘、20、1诊断依据20.1.1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
20.1。
2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0。
1。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0.2证候分类20。
2.1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
舌苔黄燥,脉滑实。
20。
2.2肠道气滞: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
苔白,脉细弦。
20。
2.3脾虚气弱: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huang(恍)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20.2。
4脾肾阳虚:大便秘结,面色萎黄无华,时作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
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20. 2。
5阴虚肠燥: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神疲纳差。
舌红,苔少,脉细小数。
20.3疗效评定20.3.1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
20.3。
2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20。
3。
3未愈:症状无改善。
5胸痹心痛得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胸痹心痛就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得心脉疾病。
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32。
1诊断依据32、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32。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2、1、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32、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32.2证候分类32.2。
1心血瘀阻: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32。
2、2寒凝心脉:心胸痛如缩窄,遏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32、2、3痰浊内阻: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粘,舌苔浊腻,脉滑。
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2.2。
4心气虚弱: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huang(恍)白。
舌淡暗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32、2。
5心肾阴虚: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
舌红,苔少,脉细数。
32、2。
6心肾阳虚: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心悸汗出,不能平卧,腰酸乏力,面浮足肿。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32。
3疗效评定32。
3、1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32。
3、2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2。
3、3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6眩晕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41。
1诊断依据41。
1、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41、1、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41。
1。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41. 1. 4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41.1、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41、2证候分类41、2。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滑。
41。
2.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41。
2、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弱。
41、2。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红,苔薄,脉弦细、41。
3疗效评定41。
3。
1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41.3、2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41。
3.3未愈:症状无改变。
7中风得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中风就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43。
1诊断依据43。
1。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襄,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43、1。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
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43、1、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3。
1、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43、1、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43.2证候分类43.2。
1中经络43. 2.1、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43、2.1、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