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嘶.哑()汹涌.()喉.咙()
吹刮.()黎.明()腐.烂()
2. 下列各项中关于作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B. 1985年,德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C. 艾青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
D. 艾青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并一举成名。
3. 下列各项中对诗中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了正遭受苦难的祖国。
B.“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人们满腔的悲愤和激怒。
C.“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们愤怒的反抗。
D.“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国际力量的援助。
4. 下列各项中对《我爱这土地》一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假如”领起,接着写鸟儿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儿的形象代之以祖国土地的形象。
B.“嘶哑”的歌喉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和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在抗战时期悲壮的气氛里,诗人是可以听到“珠圆玉润”的叫声的。
C.“土地”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河流”悲哀着,“风”默默不语,“温柔的黎明”写出了祖国遭受苦难,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他将自身融入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二、阅读能力训练
背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2. 《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 请简要分析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的形象。
答案:
一、1. sīyǒnɡhóu ɡuālífǔ 2. B 3. D 4. D
二、1. 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铺就了“爱土地”“爱祖国”的感情基调。
2.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爱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做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3.“嘶哑”表达了鸟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意思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