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五个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还是浅层次的。
本堂课旨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
本班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部分学生表达能力较强。
重点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他带着酒气从遥远的盛唐飘然而至。
他有着“千古诗才,无人媲美;一身傲骨,气压群雄;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他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巅峰代表诗人——李白。
活动2【导入】二、回顾作者诗歌特点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及其诗歌的特点。
活动3【活动】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1.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把这首诗先读一遍,一边读诗歌一边看注释,圈点勾画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2.请一位学生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
3.课件展示重要字词的读音,提醒学生做笔记。
将(qiāng)进酒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朝(zhāo) 樽(zūn) 还(huán) 岑(cén)烹(pēng) 馔(zhuàn) 恣欢谑(zì) (xuè)径(jìng) 裘(qiú)4.请学生放开声音再自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活动4【活动】四、指导诵读吟诵诗歌1.全班放声齐读一遍这首诗。
2.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诗歌的方法。
3.小结诵读方法。
教师从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等方面进行点拨总结。
活动5【活动】五、各抒己见体会情感过渡:刚刚我们在诵读的时候,有些句子我们读的高亢,有些读的低沉,这是依据什么而定的?的确,这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下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写出了作者什么样情感?(以下讲解依据学生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提问:抒发了什么情感?为何而悲?时光的流逝,人生苦短。
我们知道,自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之后,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课件展示:还有: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及《三国演义》卷首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
2.小结:开篇李白就悲叹人生苦短,人生就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想我李白啊,满腹经纶,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课件展示:作者的《秋浦歌》也有这样的感叹。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过渡:诗人是不是一悲到底了呢?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名句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提问:“人生得意须尽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进入了他感情发展的第二阶段。
由悲转成什么了?乐(板书)2.过渡:同学们,李白这种欢快,这种欢乐,是发自内心的吗?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
名句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告诉读者什么?点拨:这句话隐含着他现在还没被重用。
2.提示写作背景:了解李白的仕途经历。
同学们都知道李白有远大抱负,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他在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但是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
①《行路难》还记得吗?最后两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虽然道路困难“要渡黄河,登泰山,过雪地”,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可是李白第二次进长安时已42岁,天宝二年,大概是公元742年,这次是“奉诏入朝”,当然是很高兴的,因为是唐玄宗召他进京,因此,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
最后李白被“赐金放还”。
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那么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呢?大家看一看课下注解。
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概50岁。
这个时候的李白,可以说成就功业已是无望了,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燃烧着那么一团火,而这首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隐含意义就是那一个,就是说我有才,没得到重用。
是不是啊?他如果已经得到重用的话,他就不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呢,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者是一种无奈。
3.小结:所以这个欢乐,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再往后发展,大家看啊,再往后发展,这感情的发展阶段又到了什么呢?名句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1.李白的感觉到了什么呢?他认为人活在世上,什么东西是不足贵?2.就是书上所说的,“钟鼓”和“馔玉”是指什么?“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
①在封建时代,只有那些人才能享受这些?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②李白对这样的生活持什么态度?联系学过的其他作品。
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
名句五:与尔同销万古愁。
1.这种情感发展到后来是怎样的?我们看下最后几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李白是什么的样子?2.李白此时反客为主,他的情感达到“狂傲”(板书)的地步。
这“狂”其实就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集中体现。
(板书连线)这是这首诗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大起大落。
活动6【讲授】六、小结情感美读诗歌1.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真是----这此地怎一个愁字了得?2.听名家诵读。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点拨:关于吟诵,他是需要以生命投入的,同学们,要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好像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面对那些权贵们,你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示范)这样就有气魄啊,这样你就是李白了。
下面大家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魄再读读这首诗。
活动7【活动】七、诵读比赛总结全诗1.小组PK诵读:评选“谁是诵读之星”。
2.总结:请大家课下反复诵读,仔细想想如何通过诵读表现李白复杂的情感,下一个“诵读之星”就是你。
活动8【作业】八、课后作业反复诵读,仔细想想如何通过诵读表现李白复杂的情感,争当“诵读之星”。
活动9【活动】九、课后反思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
我设计本堂课的主要意图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执教《将进酒》这堂课,我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通过“初步感知”“小组合作”“展示质疑”“诵读pk”等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情绪,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文本内容,积极讨论,大胆展示与质疑,初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一、自我肯定1. 授课时精神饱满,感情充沛,投入度高,很有激情,很好地感染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教学进度的推进上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紧凑有效,过渡衔接自然到位。
较好的体现了“高效课堂”的宗旨,通过独立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展示,师生互动等环节,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诗词中某些句子的不同理解。
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得到提升,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的课件清晰简明,媒体素材选择恰当适度,特别通过精挑细选的名家诵读视频渲染了气氛,很好地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境中。
4.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点拨指导到位,特别是示范朗读指导,提高了学生朗诵水平。
“诵读pk”这一活动最让我满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还涌现出了很多“诗人”,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他们的诵读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5.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小组成员积极发言,大胆PK,用情朗诵,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1.因为是初次拍摄录像课,课前没有进行培训,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因为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太快,摄像机无法捕捉到画面等问题,录像课中止了一次,对老师学生的情绪,及上课的节奏都有一些影响。
下次拍摄前一定要了解相关的拍摄要求,以确保不再出现此类技术问题。
2.教师的范读还要进一步提升,课堂语言还要更精练一些。
3.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更细点,设置成三维目标。
4.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还要强调反复诵读。
三、改进措施1.把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②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解读诗歌。
②通过独立自学、小组讨论,班级展示等活动来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
2.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
最后一个“诵读pk”环节,很多学生的诵读兴趣都已被激发出来,很想上台展示,但因为时间有限,没有给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若能把“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这一环节放在课前预习,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诵读pk”中来。
3.优化教学语言。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上课时不讲一句多余的话,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能把每一个学生带入到诗歌展现的情景中。
4.优化教学策略——激疑与碰撞学生在班级展示的时候,老师要善于激疑,要抓住时机,抛出问题,引起师生、生生间的智慧碰撞,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以达到对诗歌理解的有效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