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班级建设工作
范莹
教育实践证明,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群体,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班级的组织管理机构,确定班级群体目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创建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管理功能。
健康的班级建设工作,是有效地实现班级组织和管理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班级的教育作用不是自发产生的,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
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组织
班级管理组织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也就是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开展各项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同时也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他们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和参谋,也是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得以贯彻执行的领头雁。
班干部的配备,尤其是班长的选择和任命直接关系到班级建设工作的成败。
笔者在班级管理组织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班级管理组织的民主化建设:班干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学生推举产生,班主任择其所长加以任用。
一经任用,就要严格考核,定期评议,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不称职的、工作能力不强的干部要随时进行调整,这样不仅能增强班干部的活力,也会大大提高班干部的工作效能,而且能较快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班级管理组织的个性化建设:根据有关管理理论,一个有效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其着眼点不是改造人的缺点,而在于充分发挥其优点。
一个人的缺点与优点往往同时存在,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班主任在重视班级团体的目标、组织、舆论等方面的建设时,也要充分重视个性的发挥和张扬,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良好健康的精神面貌投身集体,活跃于团体之中。
在班干部的配备上,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具有上进心;2)有过担任班干部的经历;3)具有突出的特长;4)学习成绩优秀或文化程度较高;5)年龄稍大,独立生活能力强。
具有上进心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任务都能想办法去完成,从而在同学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以前担任过班干部的同学,一般胆子大,工作有一定经验,且心理素质较好,能承受一些工作中的压力,也能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得失,同时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具有突出特长、学习成绩好且独立生活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在同学中的威信较高,同学们一般乐于接受他们的管理。
因此,班干部中具有上述素质的人占的比率越大,则班干部组织的素质和能力越强,工作效率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越高。
建立完善的班级档案
建立完善的班级档案,可以根据原始的、真实的记录,改变过去抽象性、随意性、经验性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更加直接、客观、公正、开放地反映出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
班级档案的建立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及各任课老师的考核和评价如学生日常行为档案及检查结果,班风及道德水准、学生的相关表现等等都是班级档案的重要来源。
任课老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对班级情况比较了解,他们的评价对班级管理和人才发现有特殊的意义,是班级档案的有益补充。
班级人员概况应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概况主要包括姓名、来源、文化层次、社会经历、家庭情况和联系电话、个人特长、考试与考核成绩,各学期表现及职能部门和任课老师评价等等。
班级重大事项、主题班会和奖惩记录着重记录大型的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的内容、规模、方式、效果。
包括对某些重大时事的反响、讨论、认识,对某些有重大贡献和特殊才能的同学的记录,对历次主题班会的形式、内容的记录和总结,对学生或班级在学校期间参加
校内外各种竞技、比赛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情况的记录,以及奖惩记录等等。
给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通过仔细观察,在掌握学生的心理表现,得到感性认识以后,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明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既防患于未然,又不损伤学生的自尊。
在班主任工作中,力争做到班级档案真实有序,内容充实,文字与实物相得益彰。
并充分利用其内容,来规范班级管理,体现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综合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为学校进行班级考核提供重要依据,也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提供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资料。
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机制是班级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班级管理操作必须有一套明确公允的制度。
要根据班级发展目标,建立岗位责任制,层层落实职责,赋予相应的权限,互不交叉,使每个学生都有权有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同时,还要建立学习制度,生活作息制度,体育锻炼制度,卫生制度,考勤、考评制度,奖惩制度等,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做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体现。
具体的实践方式有:
(1)“值日班长”制:即班干部组织日常工作,其余的同学轮流值日,名称为“值日班长”。
值日班长主要检查监督班干部的工作,并参与全班同学的当日考评和考核,对设定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数据进行检查和落实,并最后在当日考核结果上签署意见。
采取这种方式,同学们普遍乐于以此种身份去开展工作,人人都能参与管理,这样,既能使每个同学都站在班级主人翁的立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同时,又能使他们体验到管理者的艰辛,消除接受管理时的对立情绪,使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融洽,并大大加强自律能力。
(2)重大事项负责小组:根据某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和活动重点确定是否成立负责小组。
比如要举行文艺汇演,就推举有文艺特长的同学临时组成文艺汇演小组,负责人员挑选、节目安排、排练等等,活动结束立即解散。
比如要举行运动会,就推举有体育特长的同学临时成立体育小组,负责训练安排等各项相关事宜,直到活动结束。
这样既利于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又利于挖掘同学的潜力。
但在过程中,老师也要适时适度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工作。
以上两种方式的使用,能有效地形成一种相互促进而又积极健康的班级共同管理新机制,是培养学生能力、促进班级建设的有益尝试。
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
通过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受阻的原因,善意、客观地指出其不足及改进意见,并肯定其积极的态度,要倾注情感对学生的成功学习给予有层次的激励。
老师要不断地激励学生自我超越,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在制定激励措施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充分信任原则:要敢于发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去,大胆地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坚信学生能凭借各自的强项团结合作,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要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在管理活动中增强其主体角色意识与主动性。
积极发现原则:要平等无条件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地全方位捕捉每一个学生在管理中所显露的强项,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发现了解自身的潜能。
鼓励表现原则:要激发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为具有不同强项的学生寻找并提供不同的表现机会,营造全体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自觉参与、勇敢创新的班级管理氛围。
老师及时地评价与激励是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及时的鼓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态接受管理,这就为进一步搞好班级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