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金转移定价FTP

资金转移定价FTP

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 :资金转移定价)资金转移定价(FTP)最早诞生于生产企业,目的是核算生产流程每个环节所耗费的成本,以确定企业的最终利润来自哪个产品。

20世纪八十年代美洲银行首次在银行业引入FTP,用于核算资金的成本或收益,识别银行利差的真正来源。

目前,FTP 已经被国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并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利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以及产品定价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金转移定价一个内部成本会计系统或方法,将基金成本支出转移到需要资金来产生资产的利润中心,将基金信贷转移到提供资金的利润中心。

资金转移定价是指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结算价格,原属于银行会计范畴,用于核算目的。

随着金融机构试图在负债和资产两大业务均取得利润,资金转移定价已主要用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包括分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产品定价和实现资金配置等多种用途。

需要指出,资金转移定价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动,而是通过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为每一账户、产品或部门等建立虚拟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交易而实现的。

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准利率选择上,一些国际银行或使用短期市场利率或使用长期市场利率。

使用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各有利弊,如使用短期利率可以使内部资金调拨能很快反映市场的变化,但也可能对业务决策有误导。

[编辑本段]FTP 进入银行业的背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洲银行首次采用FTP进行内部资金成本与收益的核算。

当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压力是一方面存款成本迅速上升,另一方面是资产收益快速下降,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

○存款成本迅速上升。

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使商业银行流失了许多长期稳定的低成本存款,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资金成本获得资金来源。

○资产收益快速下降。

直接融资渠道的开放,信用市场的扩展,使商业票据、企业债等成为企业新的融资渠道,信贷资产证券化促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进一步走低。

息差收入大幅收窄,银行经营陷入困境,到底是存款更赚钱还是贷款更赚钱无从知晓,识别利润来源成为商业银行首先面临的课题——FTP 应运而入。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资金转移定价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治理职能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国内对FTP的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主要集中在研究宏观市场层面,包括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资金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以及市场即期收益率曲线的构建等内容;第二层面研究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商业银行如何结合自身情况,生成适合本行实际业务的内部收益率曲线;第三层面则是研究如何将FTP运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治理。

但国内研究对于具体的价格设计研究并不深入。

本文从转移价格的溯源出发,在明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本质和特征基础上,给出一套适合国内商业银行实际的价格设计方案。

西方商业银行FTP的价格制定方法FTP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最早实施这一治理模式。

在设计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及其实现机制的过程中,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制定了许多基本的原则,经过整理完善得到建立FTP体系的基础。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

要为所有资产负债项科目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这意味着,银行内部要对全部资产支付筹资成本和费用,对所有负债和权益资本支付转移价格。

其次是专门性原则。

商业银行总行专门成立资金部负责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总行资金部既要负责商业银行内部、外部资金的调配,又要负责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

再次是风险集中治理原则。

FTP应该保证业务部门不受利率缺口风险的损害。

最后是同一价格原则。

同性质资金具有同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避免内部套利的发生。

确定FTP价格的流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选基线——调整基线若继续——选点定价格”。

下面将具体地阐述FTP价格的确定过程:选择基础的FTP价格指数曲线FTP基础价格曲线也可以视为一种收益率曲线。

对于给定的金融工具,其收益率曲线刻画了它的到期时间与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西方不同规模和区域的商业银行往往选择不同的基础价格曲线,如处于全球货币中心的大银行,选择银行间交易指数如Libor;美国的区域性银行就选择联邦价格曲线,如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等。

调整基础的FTP价格指数曲线对于基础价格曲线的调整非常重要,它反映了金融机构或工具的特异性。

一般有四种类型的调整:机构信用风险调整、买卖价差调整、流动性调整和期权定价调整。

对于机构信用风险调整而言,在所处的金融环境作用下,银行不能单纯地以市场价格投资,它一般采用此调整方式实现收益在市场价格之上的溢价。

大多数银行不可能在收益曲线的所有点上都能及时适量地获取资金,所以许多收益率曲线都是基于信用风险通过微分估计出来的,如此收益率曲线的信用风险调整很必要。

一定期限内银行的信用风险溢价的增大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银行所处的金融条件及其与其他银行间的关系。

而对于买卖价差调整,买卖价差调整体现了内部资金使用和来源的差异性。

基于基础收益曲线的买卖价差调整,通常为资金的使用者和提供者提供明晰的信用收入。

关于流动性调整,流动性调整适用于具有相同的久期和重定价日期,但流动性不同的金融工具。

因为流动性不同,所以二者不能采用同一资金成本或收益,必须进行调整。

例如,若某银行具有较强的将贷款转换为流动性投资的能力,则该行贷款的资金成本就会相对低些。

对于期权定价调整,期权定价调整反映了银行向客户出让答应客户提前偿付和赎回权利的价格。

当银行发起这类业务的时候,就将这种选择权标价出让。

因为客户会随机地执行选择权,所以银行采用这种调整模式一定要审慎,要在FTP的精确性和识别客户是否会在规定期限行权之间进行权衡。

许多银行在产品或投资组合层面上,而不是在金融工具层面上实施期权定价调整。

并且必须注重,隐含期权成本通常会延长金融工具的到期期限,进而影响金融工具的定价。

在调整好的价格曲线上选择合适的点刻画FTP价格到目前为止,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在基础价格收益曲线之上进行加、减调整得到调整的FTP 价格曲线。

调整后的曲线反映了多个期限的价格,我们要在其上选择一点来反映具体业务的FTP价格。

选点的方法有:边际期限匹配法和其他方法。

边际期限匹配法包括:简单平均法、带状加权法、久期加权法和中值生命期法。

其他方法具体包括特定匹配价格法和移动平均法。

对于没有明确的到期期限和重定价日期的金融工具,不能使用边际期限匹配法,要用其他方法。

国内商业银行FTP价格设计方案虽然FTP是一种先进的治理模式,但是其大规模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

在我国,FTP的应用受到二元金融结构的制约,遭碰到半市场化金融环境、以城市为主体的资金清算及监管体制,以块块为主体的银行治理模式、分散的银行风险治理体制的四重约束,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目的。

笔者在这里,借鉴西方银行已有的成熟经验和结论,提出克服目前束缚的一种FTP价格设置方案:选基线国内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上交易的活跃性和价格的可获得性,对于人民币业务选择Shibor 和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基础价格曲线;外币业务选用Libor作为基础价格曲线。

调整国内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中的调整规则是:信用风险调整——采用加点方法。

信用风险越大,加点幅度就越大。

买卖价差调整——根据政策导向,结合全行的战略目标,确定加、减点幅度。

流动性调整——流动性越缺乏,加点幅度越大;流动性越充裕,加点幅度越小,必要情况下也可以减点,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消化过于充裕的流动性。

期权调整——对于赋予客户选择权的产品,其FTP价格要进行期权调整。

比如,对于具有选择权的贷款产品,要扩大加点幅度,上浮贷款FTP,提高其融资成本;对于带有选择权的存款产品,要减小其加点幅度,下浮存款FTP,以降低存款收益,用以充当期权费。

采用多重资金池的产品都可按照上面的方法设定了其FTP价格曲线,如:存款、贷款、同业资金往来业务。

但对于某些采用单一资金池的方法定价的非凡产品,需要继续进入下一步。

在调整好的价格曲线上选点确定FTP价格对于具有明确的到期期限和重定价日期的产品和投资组合,采用边际期限匹配法;对于没有明确到期日和重定价日的产品,采用移动平均法在调整好的价格曲线上选取适宜的点,确定最终的FTP价格,如:活期储蓄,活期存款,信用卡贷款、信用额度、不良贷款、抵债资产、自营贵金属、代客理财债券投资、期收外汇款项、衍生金融资产、外汇买卖资产、期付外汇款项、衍生金融负债、委托贷款基金和外汇买卖负债等业务。

非凡地,由于中国银行业正处于二元金融结构中,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目前还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管制,而其他主要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这种半市场化的国内金融环境严重束缚了FTP功能的实现。

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束缚,笔者提出具有相对稳定价差的存贷款FTP价格的确定模型。

人民币存贷款FTP采用利差分配的原则,基于央行基准利率和存贷款成本来确定:,,其中Pl表示存、贷款FTP,t为利差分配率且0≤t≤1,t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确定,ra,rl分别表示人行规定期限所对应的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Cl、Ca分别为存、贷款总成本,Ql、Qa 分别为存、贷款总量,、分别为存、贷款成本率。

如此设置的存贷款FTP会保持稳定利差。

人民币同业存入、同业拆放、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产品和外币存贷款产品的定价采用Shibor、Libor和Hibor加减点方式来确定。

即选择Shibor、Libor、Hibor作为短期外币收益率曲线。

对于一年期以上的期限,可以采用国际市场掉期利率,选择哪一种方法要根据银行是否有长期限固定利率外币存贷款业务,以及是否真实地通过该市场来转移利率风险。

FTP的具体应用FTP存在和应用必须以银行内部存在资金的有偿流动为前提条件。

商业银行可通过设立资金治理部门,集中治理资金来实现内部资金的有偿流动。

FTP价格的合理确定,有利于资金的集中、配置、计价,和理顺全行产品、部门和地区收益线,为治理层进一步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参考。

同时通过对全行资金集中和配置期限结构的分析,FTP更真实地把握全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分布状况,为科学、有效地治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提供依据。

FTP的有效运用还有利于基层营业机构增强成本意识,提高在产品和客户营销、市场拓展、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议价能力。

运用FTP转移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在有效运用FTP后,银行将其净利息收入分成三个部分:贷款收益、存款收益和利率风险溢价。

下面的例子解释了FTP是怎样帮助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其中平均期限为9年,融资成本为7%;平均期限为3年,融资成本为6%。

由上可见,4%的净利差由三部分组成:贷款的净利差收入8.5%-7%=1.5%、存款的净利差收入6%-4.5%=1.5%和利率错配要求的溢价1%=7%-6%。

由此可见,如此分割的利差实现了风险的转移。

由于用平均期限为三年的存款来支撑平均期限为9年的贷款业务,所以导致了利率错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