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作者:————————————————————————————————日期: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汉语言文学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夏伊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

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武冈市方言俗语民俗一、俗语结构分析(一)上下句基本押韵,讲究对称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这与其口语化的性质密不可分,又因为记诵传承的要求,俗语一般都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押韵和对称就成了俗语的基本特点。

俗语结构多整齐对应,前后两部分的字数大多相等,在方言体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显而易见。

(二)语法结构多种多样俗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基本上都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在使用俗语时,人们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让其独立成句。

关于俗语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学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

而本文中,我们把俗语的结构分为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

1.单句型俗语单句型俗语是指由一个分句构成的俗语,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

A.主谓句武冈城区俗语中单句型俗语主要为主谓句。

而又可以细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等。

如例(4)、(5)则为名词性谓语句,是农业生产中的俗语。

而例(6)则是用生长的树木来形容源头不好、但可传承出好的后代,为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述宾谓语句。

B.非主谓句在方言中非主谓句型的俗语相对不多,较多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能力、行为等的俗语,其中大部分又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如例(8)形容人爱说话,例(9)形容人偷偷地掉眼泪,都为述宾结构,整个俗语也仍为动词性非主谓句。

而名词性、形容词性、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句型的俗语比较少见,如例(7)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比喻一个人的身高较矮。

2.复句型俗语武冈城区俗语的主要句型为复句型,可分为一般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复句等。

A.一般复句①并列复句型俗语并列关系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述说相关的几件事物,或者一件事物的几个方面。

以上两句都是由表相关事物的分句组成的俗语。

②选择复句型俗语选择复句型俗语分为取舍未定和取舍已定两小类。

而以上所举的例子都表示取舍已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

③因果复句型俗语例(14)的意思是因为种了三年草子,田地变得更加肥沃;(15)是指因为在芒种的时候辛勤劳作,夏至时节犁耙就不再用了,都是表因果关系。

④转折复句型俗语例句是指因为活虾表面看起来呈透明色,就肯定活虾身上没有血,但虾死后却是满身的血,用以比喻不能以貌取人,为转折复句。

⑤假设复句型俗语例句的第二句说的是如果想要发财,就不能离开数字“8”,是武冈的一种迷信说法。

⑥条件复句型俗语这两例都是表示充分条件的复句。

B.多重复句武冈城区方言中有不少多重复句。

例如:例(21)、(22)、(23)都是二重复句,例(21)第一层是选择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例(22)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例(23)则是并列关系中有因果关系,两两因果,又统一构成并列,指的是六月六(农历)的天气对牛草的重大影响。

C.紧缩句由于俗语都是人们口耳相传、流行广泛的语言单位,因此表达都力求简练顺口。

在武冈城区方言中,就有很多紧缩型的复句,它们短小精炼,也蕴含着独有的意义。

例如:武冈城区方言俗语的紧缩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采用“意合”的办法,只出现与表义关系最密切的关键词语,它们的紧缩程度很高,往往不容易理解,如例(24)指处暑时节种荞、麦,白露时节种菜。

二是指取消了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一般也省略了关联词语。

这种紧缩俗语一般很容易理解。

如例(25)应是“鸡叫三遍,天就放光”的紧缩,用鸡叫衡量时间。

例(26)则是“立秋不落雨,皮就晒脱”的紧缩形式,表示节气和天气的关系。

二、武冈城区方言俗语反映的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俗语来源于生活,也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概括和总结。

而方言俗语则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与态度、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人生观及价值观等等,折射出当地广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人情。

(一)生产习俗武冈历来是农业大县,当地人民极其重视农业生产,随之产生的有关农业的俗语也就比较多。

武冈的农业生产多遵循农历作息,农民以农历节气来区分种植时期的不同,因此其俗语也多与节气有关的词汇相联系,如代代相传的种植习俗:“芒种忙忙插,夏至挂犁耙”“惊蛰种瓜,芒种栽辣”等。

而农作物管理上,重视下底肥、育秧、深耕,如“深耕一寸,当得下层粪”“人要底子硬,禾要底子肥”。

因丘陵广布,田地分散不平整,不能较大面积使用收割机器,所以农民收割粮食时也重视细打细收,如“一粒粮食一粒汗。

”六十年代后,开始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秘保、管工”,至今仍然是农业生产的宝典。

而在七十年代普及双季稻后,水稻种植习俗有所改变,相关俗语也随之产生:“早稻抢‘五一’,晚稻抢‘八一’。

”武冈人常说的“尝新”则指的是早稻基本成熟快要收割的时候,摘少量禾穗剥皮煮饭吃,吃前要祭天、祭神、祭祖宗,以祈祷“你好我好,禾好米好”。

在畜牧业之中,武冈多养猪、牛、鸡、鸭等,因此有关这几种动物的俗语也较多,如“喂猪无巧,栏干潲饱”。

因武冈贫困,农户在养鸡时一般每户养一两只雄鸡,一是繁殖需要,二是司晨,如“鸡叫三遍天放光。

”而从俗语“斗米喂斤鸡”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户饲养家禽时一般用米。

在商业上,出门做生意有“七不出,八不归(农历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门,初八、十八、二十八不归家)”的禁忌。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债主也不能收债。

俗话将农历十月三十称为“界口”,是偿还欠债的极限日,穷人因会被逼债便将这一日叫作“阎王日”。

(二)生活习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哈巴郎。

”这一句俗语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武冈人民的拜年习俗。

儿女们给父母拜年必须要在大年初一这天,而给岳父岳母只能放在初二,若过了初二才去,那就是所谓的“哈巴郎”了。

过除夕时,全家团聚,俗称“守岁”,当晚,禁忌串门,以免“踩断年庚”。

年夜饭中必备青菜、鱼、猪肠和米花等。

青菜表示“青青泰泰”,也就是好的意思;鱼取“年年有余,长吃长有”的吉祥寓意;猪肠表示常常有,长长久久就是富足长久;米花的意思则是希望发财发人,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正月初一,清早设香烛酒肴祭祖后,户主会开大门出行,抱回预放的柴火,取“开门大吉”、“动步生财”的意思。

有特色的是,大年初一禁忌扫地,初二起至元宵节,即使扫地也都要从外向内扫地,垃圾不能倒掉,取其名曰“聚财”。

武冈结婚的传统风俗众多,按习俗,男女定亲时男子及家人还有媒人到女方家里吃饭,女方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不用送礼。

男孩给女孩红包,亲朋好友给男孩包红包。

男子结婚前则邀请十个未婚的男生一起吃饭,俗称“陪十兄弟”;而女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邀请十个未婚的女孩,俗称“陪十姐妹”,女子吃完饭后舍不得离开父母,在家里和父母哭泣,俗称“哭嫁”。

结婚当天,迎亲队伍中要赶上一公一母两只鹅,表示“一对鸳鸯”。

男方迎娶新娘到家后由男方长辈携新娘新郎在堂屋神龛面前敬神敬祖宗,向祖宗说明家族增加了新人。

爷爷奶奶嫁孙女时,按习俗要吃猪心、肝、肺,表示嫁出去了心肝宝贝。

举行婚礼后,晚上一些好朋友、兄弟姐妹等年轻朋友在洞房里举行一些有趣的娱乐活动,俗称“吵房”。

女孩子出嫁(举行婚礼)三天内,夫妻二人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则叫“回门”。

同时,结婚三天内夫妻二人需要去拜谢红娘,到红娘家里要放鞭炮,送礼盒四个,米花(武冈特产)八个,红娘返回一半礼品。

而生育习俗也与众不同,“手板手背都是肉,生男生女都一样”是八、九十年代才产生的新俗语,其目的是为了扫除武冈人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

孕妇产后,马上会向娘家报喜,生男,送一只雄鸡加一本书;生女,则送母鸡、剪刀和裁尺。

收到礼后,娘家用红糖、甜酒、胡椒和鸡回礼。

小孩快满月时,就要办“三朝酒”。

请客的当天要给小孩子洗澡,洗澡后要敬神,拿一些生活用品、玩具、书、钱等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小孩子自己抓,以抓到什么来预见小孩的将来。

如:抓到书就预见小孩将来是有知识的人。

这俗称“洗三”。

客人送喜钱时男子不能参加,俗称“男不打朝”;婴儿满月后,剃去胎发,会送往外婆家住几天,叫“移窝”;满月后的婴儿会举行“试周礼”,习俗与办“三朝酒”一样。

而经常被提及的俗语“男进女满”则说的是武冈历来遵循的寿庆习俗,即男子届49岁、女子满50岁才能举行祝寿典礼,不到此年龄的只能称为“作生”。

60、70、80等称为“大寿”。

武冈崇尚孝道,也十分重视丧葬礼仪。

不管家里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尽全力办得热闹。

凡有从简者,故男,有家族干预;故妇,有外家干预,非办不可。

扎灵堂,子孙称“孝子孝孙”,办丧事叫“当大事”。

为老人准备棺材,做好后把棺材各部分合拢来算完工,当日要请客、敬神等,称为“合窿”。

丧事一般要履行子女“送终”“入殓”“报丧”“停柩”“开吊”“出殡”“安葬”“应七”“谢悼”等程序。

在出殡时,端灵牌也需讲究主次,要按传统的宗族主脉来定,如长子已亡,则要由长孙来端,谓之“承重”。

直系的孝子要穿麻衣、带三棱冠、拿哭丧棒,出殡时要退着走,因为灵牌引幡是在棺材前面,不能背对死者,当过桥过路口时,孝子要跪请死者通过。

对死人的抬法也有讲究,不同于一般的用一根杠子吊起来抬,在武冈则是用两根杠子扎在棺材旁边像抬轿一样,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武冈一般都采用棺木土葬,将死者送往土葬的过程称为“上山”,送葬人一般走在前面。

不过近年来逐步有人采用火葬。

三、武冈城区方言俗语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俗语的变异也不可避免。

在对俗语的调查和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武冈城区方言俗语发生变异的方面主要有:A.语音的改变;B.词汇的改变;C.使用俗语的人群变化等。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会不自觉地抛弃武冈城区方言语音体系而采用普通话语音体系,一部分人在说武冈俗语时夹杂有普通话语音。

据我们调查统计,语音的改变是方言俗语发生变异最显著的部分,众多俗语中的语音都开始抛弃白读而走向文读范畴。

如“三兜牛屎高”中的“牛”方言本音是“lyn12”,而现在很多人会读成普通话中读音而词汇的改变也常见于方言俗语之中,例如很多人会将“又出日头又落雨,皇帝老子嫁满女”中的“日头”说成“太阳”;“占到茅斯冇拉屎”中的“茅斯”说成“厕所”;“老虫借猪——有借无还”中的“老虫”说成“老虎”等等,这都是普通话渗入方言,使方言变化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方言俗语的人群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言俗语并不像以往那样口耳相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大量武冈方言俗语正在日常交流中消失,甚至许多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早已不知道“哪辰鸡叫(时间还早)”和“采眉山(乌鸦嘴)”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使用与传承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