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4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三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目的 了解中药的毒性反应,毒性程度、毒性发展 过程及毒性作用是否可逆。 分类 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 1. 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 估测试品毒性程度 估测试品毒性程度 LD50能准确反映中药的毒性程度。如无法求得LD50时,可 测定最大耐受量(MTD)。 观察受试物毒性症状 观察受试物毒性症状 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动物所出现各种症状,如神经系统症 状;植物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粘膜外观等。 计算治疗指数 治疗指数等于LD50/ED50。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 应。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动物实验结果与人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中药药理作用存在量效关系,但这种有效剂量的范 围比较窄。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应在中药原药材、 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不同层次进行,才能全面而 合理地说明中药功效产生的作用机理。
附:中药新药的概念和申报时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新药的概念 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凡增 加新的适应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 围。 2.中药新药的分类和各类新药对药理、毒理研究的要求。 中药新药的分类 根据《新药审批办法》及有关中药新药的修定和补 充规定,将中药新药分为五个大类13个方面。
[例] 如:治疗支气管哮喘新药,应以平喘和抗过敏作 为核心作用进行重点研究,而其他如止咳、祛痰、抗炎等 也有助于哮喘的治疗,可作为辅助作用酌情选作。
2.选择试验方法 1.药理试验方法 ① 体外实验(离体实验) [优点] 条件可控、重复性好、用药量少、节省动物,排 除了体内神经、体液等各种因素的干扰。 [缺点] 不适于粗制剂研究,受杂质、pH、渗透压等理化 性质的干扰,故三、四类制剂不适于体外实验。 ② 体内实验 [优点] 采用临床所用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参考临床,实 验结果接近于临床。 [缺点] 用药量大,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有体内神经、体 液的各种干扰,影响因素大,所得结果不易分析。
6.给药剂量与途径
给药剂量 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大动物,操作特殊困难 者可设两个剂量组,剂量选择要合理,中剂量可设 等效剂量,剂量差按等比级数2~3倍。 给药途径 一般采用两种,其中一种应与临床给药途径相同。
二、一般药理研究
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仅一、二类新药中药需要 申报,其他类中药新药免报。 1.动物 常用小鼠、大鼠、猫、犬类,最好采用清醒动物,也可 用麻醉动物。 2.观察指标 精神神经系统 小鼠或大鼠的自主活动,与中枢抑制药 有无协同作用(延长巴比妥类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率)对中 枢兴奋药有拮抗作用(对戊四唑和士的宁所致惊厥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 观察药物对麻醉猫或犬的血压、心率和心 电图的影响。 呼吸系统 观察给药前、后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的变化。 其他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观察相应的指标。 3.药物 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一致。否则应申述理由。 剂量 选择主要药效作用的2~3个剂量。 对照 同时应设相应的溶剂对照组。
试验要求 实验动物 多用小鼠,也可用大鼠。品种明确,体重 相近、雌雄各半、健康合格。 给药分法 注意选择与临床途径相同者,一、二类新 药应选用两种以上的给药途径。 观察时间 依毒性反应快、慢而定,一般不少于3天。 观察指标 密切注意动物的各种反应,并详细记录。 实验条件 室温控制在20℃上下;给药前要禁食1夜, 保证体重一致。 试验测定方法 所用方法很多,如加权回归机率单位法、简化机率单 位法、改良的冠氏法、机率单位-对数剂量绘图法、序贯 法等。
4.对受试药物的要求
1.药材须经生药学家鉴定,符合标准,并明确品种、产 地、药用部位、炮制方法等。 2.三类中药制剂的处方必须固定。制剂的生产工艺及质 量基本稳定,与临床用药的剂型和质量标准相同。 3.对注射给药或离体试验,应注意药物中杂质、不溶物 质、电解质、酸碱度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4.药效试验可选用不含赋形剂的中药制剂或提取物。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目的要求】
1、熟悉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2、了解中药药理学特别是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思路。
【教学内容】
1、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差异性、 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以及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2、中药复方药理 研究目的和思路。 3、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证药结合、分类对比、系 统作用、重新评价、中药毒性、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 研究。
2. 长期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 观察动物因连续给药所产生的毒性反应,中毒症状,停药 后恢复情况,确定毒性反应的靶器管,明确毒性反应敏感的指 标,提出较为确切的无毒性反应剂量。 试验要求 动物 ① 种属 常用大鼠 ② 体重和年龄 年龄为6周,体重约100克 ③ 动物数量 如试验时间少于90天,每个剂量组雌雄 各10只;如多于90天,每组雌雄各20只。 剂量 应设三个剂量组 给药途径 原则上应选用与推荐临床试验给药途径一致的途径。临床 用药为静脉注射者,大鼠可采用其他适当给药途径。
第三节以中医药理论为 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和作 用规律。 1.中药药理作用研究要与证的研究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认识 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证药结合研究的前提, 目前建立的证还远远不能满足中药研究的需要。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对传统中药分类的解表药、清热药等药理作用已 基本清楚,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
2.动物模型 ① 建立动物模型的必要性。 有些药理作用在正常动物身上无法体现,如:镇痛作 用,要在疼痛动物模型身上观察。 病理模型,比正常机体更接近病人的机能状态。 ② 病理模型种类。 制备中医临床病或证的病理模型,或接近的模型。 一般药理实验常采用的病理模型。 3.观察指标 要求 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客观、定量 或半定量的指标进行观测。
第二节 中药新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主要药效学试验 主要药效的研究 选择试验方法 对不同类别新药的原则要求 实验动物 对受试药物的要求 对照的要求和目的 给药剂量与途径 二、一般药理研究
一、主要药效学试验
1. 主要药效的研究
1.主要药效确定 中药新药成分复杂,作用广泛。 2.实验设计要求 根据新药主治(病或证),参照其功能,选择能够反 映其疗效本质的药效进行重点研究;间接证实其药效的辅 助试验可酌情选作。要分清主次。
3.实验动物
1.选用与人的机能、代谢、结构、疾病特点和机能反 应相近似的实验动物。 2.选用遗传背景明确,模型指标显著、稳定,解剖、 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的实验动物。 3.还应考虑实验动物是否易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 饲养和管理。 4.原始记录和申报资料中均应注明动物的种类、品种、 品系、年龄、体重、健康状况、来源,合格证号等。
(1)未能证实与某些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
(2)发现了某些与传统中药功效无明显关系的药理作用。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理
1.中药药理学的建立是以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为基 础,揭示中药药性及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 2.中医临证处方常用的是中药复方,20世纪90年代 开始受重视,强调中药复方整体研究,以及复方作 用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特点。
试验周期 长毒试验给药时间一般为临床试验用药期的2~3倍,最长半年。 观察指标 ① 一般观察 体重、食量、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 ② 血液学指标 ③ 血液生化指标 ④ 病理学检查 1) 系统解剖 全面细致。 2) 脏器系数 心、肝、脾、肺、肾、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卵巢、子 宫、脑和前列腺(g或mg/100g体重)。 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出示病理专家所写病理报告和病理彩照。 指标观察时间 ① 一般指标 每天1次。 ② 体重和进食量 每周1次。 ③ 三个月以内者 可在给药期结束后24小时对以上各项指标作一次全 面检查; 三个月以上者 可在试验中期活杀少数动物,作全面检查。 ④ 最后留下部分动物停药观察2~4周作恢复期检查。
5.对照的要求和目的
1.正常对照组 ① 要求 不加任何处理,指在正常条件下进行观 察和对照,给药组如是灌胃给药,对照组应用灌胃溶 剂。 ② 目的 对比观察模型是否成功;观察被试药能 否使病理改变恢复正常。 2.阳性药对照组 ① 要求 除所用药物是已知药后,其他一切条件 与受试药组相同;所选药必须是药典所有的或国家批 准的药,如用西药,则采用公认的,疗效可靠的。 ② 目的 对比新药的特点;说明所用方法的可靠 性。 3.模型对照组 ① 要求 除不用药外,其他处理同给药组,模型 要符合中医证或病的模型。 ② 目的 对比观察受试药的药理作用。
3.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目前的研究往往存在重复和偏置现象,应该加强 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4.中药药理作用的重新评价性研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重新评价中药的某些作 用,是中药药理学发展成熟不可缺少的环节.
5.中药毒性研究
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缺乏系统的专门的研究。
6.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某些中药成分或注射剂的中药药理作用存在时效关 系;但中药粗制剂的时效关系尚无理想的方法揭示。
5.中药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即同一种中药可产生相反的药理作用。此作用与中药的剂量 大小和所含的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如人参 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大多一致,但 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