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
学稳定的SMVT根据伴或不有结构性性心脏病制定相应治疗策略。 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SMVT可首先使用抗心 律 失 常 药,也可 电复律
3.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应按室颤处理,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或 短阵发作者,根据QT 间期变化,分为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 QT间期多形 性室速。 (2)尖端扭转型室 速: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称为TdP。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重者导致 SCD。心电图显 示 QT 间 期 延 长,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LQTS。
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应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疗效不满意,
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充足。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若心律失常仍需立即处理,宜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电复律等。序贯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 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在室速/室颤风暴状态时 才考虑
IHD患者的致心律失常基质通常位于心内膜,心内膜标测和 消融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经完全血运重建和最佳药物治 疗后仍频繁发作室速/室颤的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
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4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选择更有效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对非威 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4 治疗与预防兼顾
室性心律失常纠正后易复发,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采用预防措施。需要评估药物、射频消融及 ICD治疗 适 应 证。同时也需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2)先天性 QT间期延长伴 TdP:①纠正电解质紊乱。② 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首选药物急性期即可开始应用。 可使用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也可选其他制剂。通常所需剂量较大,应用至患者可耐受的最大剂量(静 息 心 率 维 持50~60次/分)。③美西律对先天性 LQTS3型可能有效。
3)QT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①应积极纠正病因和诱因。②偶尔出现的非持续多形性室速,如不伴有严重血 流动力学障碍,可观察或口 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一 般不需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③对于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者,可 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尼非卡兰或利多卡因。
我国SCD发生率为每10万41.84人,推 算中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年。
各 种 疾 病 都 可 导 致 SCD,其中常见的病因: (1)冠状动脉异常:冠心病 是 SCD 最常 见 的 原 因。(2)心力衰竭。(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
构性心脏病。(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5) 药物等外界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室性心律失常急性期应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决定处理原则。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包括进行性低
血压、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晕厥、意识障 碍 等。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不应苛求
完美的诊断流程,而应追求抢救治疗的效率。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需立即电复律。电复律不能纠正 或纠正后复发,需兼用药物及其他非药物处理措施。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者,根据临床症状、心律失常 性质,选用适当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策略 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对于健康教育后症状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 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甚至与安慰剂相比并无差异。参松养心胶囊联 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更为有效地减 少室早发作。
非持续性室速(NSVT)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术语 室速
速
室扑 室颤 室速/室颤风暴
室性心律失常常用术语定义 定义
连续3个或以上起源于心室的综合波、频率>100次/分(周长<600ms)的心律失常 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30s/或虽<30s,但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立即终止 心动过速 非持续性:室速持续时间<30s,心动过速自行终止 单形性:室速时 QRS波为同一种形态 多形性:室速时 QRS波形态变化或为多种形态 双向性:室速时 QRS波形态交替变化,常见于洋地黄中毒或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
室性心律失常
急诊科 宋学刚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
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 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 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 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 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 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 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
室早
1.普通12导联心电图对于判断室早的起源部位是不可缺少的,下壁导联QRS波 呈高大直立的 R 形是流出道起源室早的特征。
2.对于频发室早患者(24h>500个),应转诊并由心血管病专家进行进一步 评估,以排除任何潜在的结构性心脏病。
3.室早负荷>20%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因素,需强化对患者的随访。 4.室早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结构性心脏病或心脏离子通道病、短联律间期室 早(R-on-T)、非流出道起源室早、室早 QRS波时限过宽、室早24h>
1)获得性 QT 间 期 延 长 伴 TdP:①首要措施是寻找并停用一切可引起 QT间期延长的药物或纠正相关因 素。 ②硫酸镁缓慢静脉注射用于发作频繁且不易自行转复者,静脉输注用于预防复发,直至 TdP减少和 QT间期缩 短至500ms以 内。③ 静脉及口服补钾,将 血 钾 维 持 在 4.5~5.0mmol/L。④与心 动 过 缓 相 关 的 TdP,予 以 临 时 起 搏 治 疗。未行临时起搏治疗前,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提高心室率,但不宜用于先天性LQTS 或 冠 心 病 患 者。阿托品也可用于提高心室率。⑤部分获得性 QT 间 期 延 长 合 并 TdP的患者可能存在潜在遗传 基因异常,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在临时起搏基础上可考虑β受体阻滞剂或利多卡因治疗。⑥不推荐使用其他抗心律失 常药物。
4.室颤/无脉性室速
5.室速/室颤风暴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用于抑制IHD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 胺 碘 酮 和β受 体 阻 滞 剂。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预防心律 失常复发。如果室速/室颤频繁发作,且不能被电复律或电除颤 有效控制,可考虑应用胺碘酮治疗。如果β受体阻滞剂或胺碘酮无 效,或者胺碘酮禁用,考虑静脉应用利多卡因。
(1)因非可逆原因的室速/室颤导致 SCA 或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 室 速,预 期 生 存 时 间 >1年。 (2)结构性心脏病合并自发持续性室速,预 期 生 存 时 间>1年。 (3)结构性心脏病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SMVT,预期生存时间>1年。 (4)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 LVEF≤0.35,心 肌 梗 死 后 至少40d或血运重建后至 少90d, 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NYHA 分级)Ⅱ级或Ⅲ级,预期生存时间>1年的患 者。 (5)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 LVEF≤0.30,心 肌 梗 死 后 至少40d或血运重建后至 少90d, 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NHYA 分级)I级,预 期 生 存 时 间>1年。 (6)既往心肌梗死导致的 NSVT,如若 LVEF≤0.40,电生理检查能够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 室颤,预 期 生 存 时 间>1 年。 (7)非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 LVEF≤0.35,经最佳药物治疗后心功能Ⅱ级 或Ⅲ级,预期生存时 间>1年。 (8)ARVC 患 者,合并至少1项猝死危险因子,如 SCA幸存者、持续性室速、右室射血分数 (RVEF)或 LVEF≤0.35的显著心功能不良,预期生 存 时 间>1年。 (9)症状性 LQTS、CPVT患者,若 优 化β受 体 阻 滞 剂 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仍有反复持续 性室速或晕厥发作。
SCA幸存者、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 LVEF<0.35的心力衰竭患者等, 其猝死发 生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ICD预防SCD ICD可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是SCD有效的防治手 段。目 前,传 统 的 经 静 脉ICD 应用最为广泛,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转复和高能 量除颤的功能。其在猝死一级及二级预防中的地位被充分认可。
由于传统的经静脉ICD 植入需要有静脉入路,存在一定比例的操
作和/或器械相关并发症,因此,部分患者应用受限。目前,针对没有 静脉通路或具有高感染植入风险的患者,可考 虑 应 用 全 皮 下ICD (S-ICD)。S-ICD 脉 冲 发 生 器及导线均为皮下走形,可提 供80J的双 相 除 颤 波,已 被 研 究证实可 有 效 转 复 室 颤,目前在 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应用经验。此 外,针对由于感染等原因需要移除I CD 系 统、等待移植或尚不满 足ICD 植入适应证的猝死高危患者, 可 应用 WCD。
2000次、插入性室早、多种室早形态、运动时室早增多。
5.对 于 症 状 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可以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但具体室早负荷多少 为导管消融的最强适应证尚无定论,实践中大多以室早24h>10000次为筛
选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无症状患者出于升学、就业或妊娠等原因而要求导管 消融,待 充 分与患方沟通后,亦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
束支折返性:室速折返涉及希氏束-浦肯野系统,通常心动过速显示左束支阻滞(LBB B) 形态,常发生在心肌病患者
无休止性:室速呈无休止性持续发作达数小时,各种干预措施均不能终止 尖端扭转型室速:常与长 QT间期有关,也可以发生在心动过缓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