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5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6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一直强调的问题。
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学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即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它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一般言之,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表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7 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作为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8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本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为文本“含蓄”和“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9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0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1 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p64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形式。
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性在于,它是一般的意识形态的形式,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形式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富于审美特性的形式,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形式因子,与他们复杂的纠缠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相互侵染、相互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支配。
童庆炳于1982、1984年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钱钟书与1987年发表文章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从多方面做出了论证,并说,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感情和思想认识的结合,它是一种自由想象的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的多样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但又不具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目的性;它具有社会性,但又是一种具有广泛的全人类性的审美意识的形态。
基于90年代高校文学理论研究ihe教学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正是要妥善处理三方面相互协调和融汇的问题:一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如何继承和革新本民族的文论传统,三是如何回应“语言论转向”以来西方当代种种文论思潮的挑战。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组织中显示特定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
有些作品极力呈现审美的诗情画意,似乎难觅任何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汪曾祺的《受戒》(1980)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一)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是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二)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形象指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模糊的。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三) 情感与认识从态度表现力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有感情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结在审美性像中的主体态度《巴黎圣母院》雨果就倾注了浓烈的情感评价,借助人物de行为和关系表现出来,吉普赛姑娘艾斯美娜尔达是外美与内美的化身,敲钟人加西莫多外丑内美,卫队长法比斯外美内丑,主教克洛德外善内恶、这里的主观誉毁、褒贬态度并未直接的呈现出来,但读者可以从形象中体会出来。
《断章》审美情感往往是直接的而理性认识往往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感情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地理智认知。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属性缠绕在一起。
由此,文学具有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在这种双重属性当中,审美属性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间接地和隐蔽的。
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社会属性,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之境,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和巧妙地体现社会属性。
因为,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地社会属性。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正是由于自身特有的审美风貌,文学才能巧妙地体现出社会属性。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越是审美的,便往往越能创造性的体现出社会意图,反之,也一样。
文学越具有社会性,便往往越突出审美属性。
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把隐秘的社会意图隐藏或渗透在话语蕴藉及其生成的审美诗意世界中,并赋予这种话语蕴藉及审美诗意世界以多重读解的可能性。
文学的双重属性以及复杂性就在于此。
这种双重属性应当说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属性,但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在文学中,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2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表现为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汉语“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属于“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蕴藉有写作“”“”来自中国古典文论,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为含蓄。
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富于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