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管理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的任务外,还有一个“管”的任务,也就是协调、控制课堂中各种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一活动即为通常所说的课堂管理。
二,课堂管理的任务: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
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
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三,物理环境: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课堂之中进行活动,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表层实体,即课堂物理环境的舒适与合理。
座位安排:基本的课堂座位设计:如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前面讲授,还可以在过道里来回走动。
特别是在我国,班级人数比较多,课堂座次排列一般更倾向于采用这种排列方式。
暂时性的课堂座位设计:如教师要进行演示,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于是可以临时采用堆式,学生坐在一起靠近注意中心,后面的学生可以站着看。
如果
果要求学生按兴趣进行合作学习,可采取兴趣站的方式安排
座位。
四,课堂规则,1课堂规则的制定要求:1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
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
如“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明确的,难以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
最后,规则应具有操作性。
2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
3教师要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订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
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
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如“希望……”、“建议……”等,少用或不用“不准……”、“严禁……”等语句。
4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
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
2.课堂纪律的管理措施:争取更多学生把更多的
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
要求教师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
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管理过渡、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增加参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有参与性,与学生兴趣
如可采用悬念、精心提问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使学生总有学业任务。
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准备好教具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强度、课堂
精练而不拖泥带水。
教学的流畅性是指不断注意教学意义的连贯性,即课堂上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
教师要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有效足够的信息量,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
的接受能力,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过渡是指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的变化,如从讲授到讨论、从一门课程到另一门课程等。
过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过渡时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②在作出过渡之前,学生要明确收到信号后该做什么;③过渡时所有的人同时进行,不要一次一个学生地进行。
社会强化是运用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增强学生的行为;
活动强化是指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课堂积极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行为协议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旨在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如果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0分,就可以奖励一支钢笔”等;
替代强化是指教师所做的具体行为示范充当了替代强化物,学生会模仿和学习。
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或触摸等。
如对表现不良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就可能制止其不良行为,还可以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把手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肩膀上。
这些非言语线索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在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
”
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从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入手。
譬如某个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
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刻表扬他。
我们还可以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一般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
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运用表扬应注意:表扬的应该是具体的课堂行为,表扬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表扬应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应给予及时正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