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对心力衰竭进程影响和干预

高血压对心力衰竭进程影响和干预

室律失常、猝死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50年代-80年代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强心、利尿、扩血管”一直 认为是经典的“心衰常规治疗”
• 50-60年代 • 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房颤室率 • 利尿剂:大改善水肿 • 60-70年代 • 血管扩张剂:降低后负荷-阻断心衰的正反馈机制-co↑降低前负荷-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临床情况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 Nhomakorabea成功地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 地高辛具有独立于正性肌力作用以外的神经内分泌作 用,亦是唯一的不增加心衰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 (DIG试验)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90年代-2001---修复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阻断神经内 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 环-治疗的关键
激素,反可促进LVH,如minoxidil;肼屈嗪 遗传因素、神经激素、血压等等、均参与作用 高血压的病理性心肌细胞大伴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最终将导致心室扩张,引起收缩性力衰竭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
• 在高血压的检出率约26%-38% • 在LVH是最强的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 • 高血压伴LVH者心血管患病率四倍于无LVH者 • LVH(超声心动图测定) • 男性: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2倍
心血管死亡率增高5倍 女性: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2倍 Framingham资料: LVH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高血压ECM
• 高血压ECM的变化有二种类型: • 反应性纤维化 • 修复性纤维化 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后果: 心肌僵硬度增加
舒张期充盈受损,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使心电传导的各向异性增加导致恶性
• 1.利尿剂 • 2.ACE抑制剂 • 3.β受体阻滞剂 • 4.地高辛
1-3联合应用, 或1-4联合应用
已列为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 利尿剂:有液体滁留的全部心衰患者 • ACE抑制剂:全部心衰患者,除非有禁忌症
• β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滁留、病情稳定的全部心衰患者, 除非有禁忌症
• 地高辛:为缓解症状时加用
对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
心衰治疗概念的根本性转变
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
• 50年代-80年代: • 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应力促发了
对循环的不良作用 • 血液动力学异常与症状相关: • 与心衰进展、长期预后、死亡率无关 • 90年代-至今 • 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
ACE抑制剂:
ACE Inhibitors---A Cornerstone of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Braunwald E N Eng J Med 1991
ACE抑制剂:
ACE inhibitor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a cornerst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most forms of heart failure and many forms of cardiac hypertrophy
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引起心室结构、功能 的变化 • 导致心室射血/充盈功能低下
心肌重塑
• 心肌重塑的特征 • 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伴胚胎基因再表达 • 心肌细胞的凋亡与坏死 • ECM的过度沉积或降解增加 临床表现为: 心肌肌重,心室容量的增加 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
心肌重塑
• 心肌细胞肥大 • 压力超负荷:
肌原纤维平行增加,心肌细胞变厚 向心性心室肥厚
容量超负荷: 肌原纤维成长列增加,心肌细胞变长
心室扩长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
• 血压升高起一定作用,但与血压相关性差 • 各种促生长因子对LVH起重要作用 •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子女,在血压正常时就可早
期出现LVH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 有的药物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由于激活神经
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
部分地区心衰住院病例共10714例回顾性调查: 病因:
冠心病 高血压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
1980 36.8% 8.0%
34.4%
2000 45.6% 12.9%
18.6%
我国心衰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的地区分布,正是
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
流行病学调查
• 在美国,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减轻肺淤血 • 70-80年代 • 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药(inodilator) -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大量有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结果却表明:
• 正性肌力药和单纯的血管扩张剂虽有短期的血液动力学效应,长 期治疗却增加死亡率和病残率:猝死亦增加

(From hope to hype How we gone astray)
高血压对心力衰竭进程的 影响和干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戴闺柱
• 心力衰竭—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
E Braunwald ACC2003 心力衰竭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
血管病症
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 • 35-74岁,15518人,心衰患病率为0.9% • 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 • 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 心衰治疗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 复性策略、目的是有利地 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性质
心衰的治疗目标
• 应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 • 延缓和逆转心肌重塑的发展 • 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已列为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Framingham Heart Study
5124例心力衰竭
91%在发生心力衰竭之前有高血压
357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平均生存时间:男性:1.37年 女性:2.50年:
5年生存率:男性:24%
女性:31%
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
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55%
死亡率降低
定义
•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 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 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 后导致心室射血/充盈功能低下。

(Heart Failure:A prophecy in 2001)
• 提示:血液动力学效应和降低病死率效应的不一致性
• 对以上血液动力学为治疗终点提出了质疑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 治疗早期: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甚至恶化;
• 长期应用:却能逆转重塑;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