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学与沉积相课件海相文字

沉积学与沉积相课件海相文字

第二节 无障壁海岸相
开阔,无障壁岛遮挡。
一、沉积环境划分
1.砂砾质高能海岸: 水下地形坡度大,波浪作用为主;
2.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 地形平缓,潮汐作用为主。
二、海岸水动力学特征
波浪、潮汐、沿岸流 波浪水质点的运动和沉积物的移动
涨浪--升浪--破浪--碎浪--冲浪 1. 海岸砂丘亚相
(1)海岸砂丘 风成砂 沉积物:中细砂 结构:分选磨圆好 构造: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
二、泻湖相 安静、低能,广盐性生物。 淡化泻湖: 细粒陆源碎屑物质, 咸化泻湖: 石膏、盐岩
四、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
(一)潮汐通道:连接泻湖和海洋的通道,侧向加积, 类似河流的正旋回。
(二)潮汐三角洲
由进、退潮流在潮汐口内、外侧形成的三角状砂体 (三)冲溢扇
风暴期水流携带砂质在障壁岛另一侧形成的扇状沉积体。
包括纵向的沙垄、潮汐沙脊;横向的沙波、沙纹。
1、潮汐沙脊 沙源充足海区,平行潮流的水下砂坝,
长宽比长大于40:1,成群,可侧向迁移。 包括:平行海岸、放射状、河口湾、海峡 沉积物:砂, 脊间为滞留沉积
4种类型。
2、沙垄 沙少海区、流速大,垄间为砾石。
3.沙波
富含砂质浅海,大型横向砂体,常见,波长几十~几百米, 对称或不对称,波脊直或断开,再作用面发育,流速缓。
(二)沉积特征
不同海流的差别较大。
第六节 半深海及深海相
一、半深海相
(一)环境特点 大陆坡+陆隆,与浅海的习惯200米水深分界线。
陆隆宽度300--400公里。 三种流动状态:浊流、等深流、海流 阳光及氧不足,难以有植物和大量底栖动物发育。
(二)半深海环境的沉积特征
1.半深海悬浮沉积 源于各种水流、风、冰山带来的陆源碎屑、
五、潮坪相 主要位于潮间带,平坦。水流强度从潮下带向潮上带减弱。
依次发育砂坪、混合坪、泥坪。
1.砂坪沉积 沉积物:砂 构 造:槽状、砂纹、羽状交错层理。
2.混合坪沉积
沉积物:砂、泥薄互层。 构 造:潮汐层理
3.泥坪沉积
沉积物:泥质沉积。 构 造:水平层理,但常遭破坏,生物扰动、暴露构造。
4.潮上盐沼或沼泽沉积
2. 结 构:结构成熟度高,跳跃组分常分两组。 3 .构 造:平行层理。前滨:大型冲洗交错层理;
近滨:板、槽状交错层理 向下出现水平层理。
4. 生物学特征:各门类生物碎片。 5. 砂体形态:平行海岸线 6. 垂向层序:下细上粗的反旋回
第三节 障 壁 海 岸
沿岸有障壁的遮挡 一、障壁岛相
平行海岸、高出水面的狭长状砂体。 由海滩、风成砂丘、障壁坪三部分组成。
第十章 海 相 组
第一节 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
一、海洋环境
1. 海水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18--28°C;含盐度:平均3.5%;pH: 7.26--8.40
2. 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波浪(风)、 潮汐(月球引力)、海流(密度差)
3. 海底地形与海水深度
陆棚(大陆架):平均坡度0.1°, 宽度0--1500千米,平均74千米; 水深20--550 m ,绝大部分在200 m内
浮游生物、火山灰等形成的各种软泥或冰海沉积。
2.等深流沉积 半深海地带沿大陆坡等深线流动的远洋底流。
源于密度梯度形成的洋流。 流速一般5~20cm/s,差别较大。
沉积物:各种碎屑(陆源、火山、生物); 结构: 分选较好; 构造:交错层理、透镜状、波状层理、各种定向构造,
可有侵蚀、冲刷、生物扰动等。 垂向上:粒度变化序列复杂,与半深海软泥相伴。 空间形态:伸长的等深岩丘、等深岩席等。
5.潮道(潮沟)沉积 涨退潮的通道。 沉积物:砂、粉砂、泥。 构 造:双向交错层理
第四节 河口湾相
位于河口的海湾 冲沟、潮汐沙脊发育
第五节 浅海陆棚相
近滨以外的陆棚部分,下限一般在200米左右,宽几~几 百公里。
阳光充足,生物繁盛。 水动力:海流、风轨迹,而在陆棚只能直线往返。 强潮陆棚中,潮流流速可达60~100cm/s。
(2)海滩砂脊
在最大高潮线附近,呈平行海岸的砂脊。 沉积物:较粗的砂、砾、介壳碎片 结构:成熟度高 构造:平行层理、双向倾斜交错层理,陡者倾向陆地
2. 后滨亚相
不同规模的风暴潮冲刷 沉积物:中粗砂 结构:分选、磨圆较好 构造: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3. 前滨亚相
频繁的冲浪冲刷为主 沉积物:中砂 结构:成熟度高,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为主,常分两组。 构造:海滩冲洗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刷痕、流痕。
4.近滨(临滨)亚相 经常处于水下,发育沿岸水下砂坝(波能越弱,砂坝越少)
砂坝之间有凹槽。
沉积物:砂,上部粗,下部细。结 构: 成熟度高
构 造:上部:砂坝形成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砂坝间有波痕。
下部:交错层理变小、变少,过渡为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增多。
四、滨岸相的主要沉积特征
1.岩石特征:纯净、成分成熟度高的砂砾岩。 从海滩沙脊到浪基面粒度减小。
二、风暴浪控浅海陆棚
(一)环境特征
风暴潮—沿岸壅水—退潮流 (二)浅海风暴流沉积特征
从下向上:粒序层(或滞留沉积)—平行层理段— 丘状(或浪成)交错层理段—泥岩段和页岩段。
几~几十厘米厚。
四、海流控浅海陆棚环境
(一)环境特征 洋流与陆棚水体的交换、干扰形成海流。 外陆棚一般为强海流,中陆棚为环流,内陆棚为沿岸流。
大陆坡:坡度4°--7°;宽度:20--90km;深度:200--2450m
陆隆:坡度1:100—1:700;宽度300--400km;深度1400--3700m
洋盆:面积占海洋的2/3; 水深4--5km
二、海相组的划分
(1)滨岸相:潮上带至浪基面之间,包括障壁型、无障壁型两种。 (2)浅海陆棚相:浪基面以下的陆棚区 (3)半深海相:大陆坡、陆隆 (4)深海相:洋盆
二、深海相
水深大于1千米,一般在4--5千米。与半深海4°C等温线一致。 静水,还原条件,生物稀少。 沉积物包括:各种生物软泥,陆源沉积物,化学、生物化学沉积
碳酸盐的补偿深度(CCD):表层海水中产生的碳酸盐在沉降 过程中达到完全溶解的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