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海相组沉积相
二、 滨岸相沉积模式
滨岸-无障壁海岸,又称为广海性海岸、大陆海岸,是指 海岸与广海之间没有任何地形阻挡,与大洋直接连通过渡的海 岸地区。受较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近岸海水可以与广 海海水进行充分的流通和循环,因此其海水盐度、温度、含氧 状况正常,生物正常。
根据波浪、潮汐及沿岸流等对滨海环境影响的相 对重要性,将滨海环境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浪控型滨海环境(或称海滩型滨海环境)
通常发育在面向开阔大洋的滨海带。无障壁、坡 度较大,大洋波浪可直接到达滨海区,为无障壁型 海岸。
2)潮控型滨海环境(或称潮坪型滨海环境) 多发育在海湾、泻湖的近岸带,没有直接来自
根据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可将海洋沉积环境细 分为滨岸(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四种环境。
4.海洋沉积环境及海相组划分
滨岸(滨海)相又称 为海岸相或海滩相:位 于潮上至浪基面之间;
浅海陆棚相:位于波基 面以下的陆棚区,向陆 方向与滨岸相衔接,向 海与半深海相毗。水深 <200m。
半深海相:200—2000m; 深海相:>2000m;.
开阔大洋的强波浪冲击,多为中一大潮差海岸, 潮汐活动是主要控制因素。
3)障壁岛一泻型滨海环境
是受波浪、潮汐以及沿岸流综合影响的滨海环 境,地形分异明显,为障壁岛、泻湖、海滩、潮 坪、进潮口、潮汐三角洲等多种亚环境组成的复 合体系。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沉积
一、水动力特点
浪基面
当水深为波高的2倍时,波浪开始倒卷和破碎, 称为“破浪”,此地带亦称为“破浪带”。
海水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溶解了约80多种元素
所组成的盐类。盐度一般33—38‰,平均35‰。
现代海洋水化学成分
成分
特征
占总盐 度的百 分比%
NaCl 77.759
MgCl2 10.875
MgSO4 4.737
CaSO4 K2SO4 CaCO3 Mg, Br等
3.600 2.465 0.34 0.21
二、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极为多样,如砾岩、砂岩、粉砂岩、 粘土岩、碳酸盐岩等在海相组中广为分布。厚度大、 分布广、岩性稳定,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 熟度高、圆度及分选好。
2.沉积构造
海相组沉积中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层理、波痕、 雨痕、泥裂及其他沉积构造。低角度的交错层理、 滑动及流动构造在海相组中发育;
3.自生矿物
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
4.生物化石
不同种类的生物对水体含盐度的适应能力不同。 耐盐度有限的生物称为狭盐性生物,属于典型的海相 狭盐性生物有:红藻、绿藻、放射虫、球石藻、有孔 虫、钙质及硅质海绵、珊瑚、腕足类、棘皮类、苔藻 类、头足类,以及现代已灭绝的生物,如古杯类、层 孔虫、软舌螺、三叶虫、锥石、竹节五、牙形石、笔 石等,这些生物的化石为海相组所特有。
第二十二章 海相组沉积相(环境)
第一节 海洋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
一、海洋沉积环境特征
1.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 海水的温度受纬度、深度和海流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海域有所不同。 海水的压力变化范围较大,从海水表面的latm (1atm=101.325kPa),到深达10km的海底,其压力可 增至 1000atm。
大陆坡是接续陆棚并向大洋倾斜的部分,坡度为 4º-7º,最大可达20º以上,宽度为20-90km,深度 为200-2450m。
大洋盆地占海洋面积的2/3,主要为水深达4- 5km的深海盆地,最平坦的部分。
全球海陆地貌图,洋中脊,海岭,海底平原,转换断层。
春晓 气田
4.海洋沉积环境及海相组划分
此带内波浪变形厉害,对海底的冲刷及对碎屑 物质的簸选、淘洗强烈,较粗的碎屑向海岸方向运 动,堆积成沿岸(远岸)砂坝。沉积物粗,可产生 新月形和平坦床沙形态 ;
从破浪带再向岸方向,深度相当于一个波高,波峰发生完全 倒转和破碎,称为“碎浪”或“涌浪”,此带亦称为“碎浪带” 或“涌浪带”。
海底坡陡,不形成碎浪带,破浪发生在岸边,形成拍岸浪; 海底坡度平缓,可形成较宽的碎浪带;中等坡度的海底,除高 潮时无碎浪带外,其他时间都有碎浪带存在。碎浪作用使波浪 能量消失达90%以上,所以波浪破碎以后,除破浪向海岸产生 的一种涌浪搬运较粗粒沉积物外,其他沉积物的运动是很少的;
5
7
总计 100.0
1000g海 水的含 27.2 3.8 量,g
0.1
1.7
1.2 0.9 0.1 (弱)
35.0
pH值:7.26~8.40,一般为8左右,弱碱性;
Eh值:氧化环境→还原环境。
2.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种形式。 海洋的波浪与湖泊的湖浪不同之处在于海洋水域辽 阔,风的吹程长,波浪规模巨大。 海洋有潮汐作用,这是与大陆水体的又一重要区别。 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垂直升降称为潮位,引起海水的水 平移动称为潮流。 海流:地球重力场或海水温度、盐度分布不均产生 密度梯度而引起的海水流动。其搬运作用要比波浪、潮 汐大得多,尤其对粘土等细粒沉积物,可进行长达数百 至数千千米的长途搬运。
从破浪带再向 岸方向,深度相当 于一个波高,波峰 发生完全倒转和破 碎,称为“碎浪” 或“涌浪”,此带 亦称为“碎浪带” 或“涌浪带”。
碎浪
当碎浪或涌浪进入前滨带后,海水借惯性力冲向海岸, 形成“冲浪”,称为“冲浪带”或“冲流带”。冲流带 波浪反复地冲刷、淘洗,形成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 度都较高的砂质海滩堆积。
风暴浪时期,海水携带碎屑物质进入后滨带,在海滩外 侧形成平行于海岸的连续的线状砂脊,称为“滩脊”。
当波浪与海岸斜交时,在海岸坡度平缓的碎 浪带,将产生与海岸几乎平行的沿岸流,沿着沿 岸砂坝及海滩脊间的沟槽系统流动,经数米或数 十米后,至沟槽末端则改变方向,近乎垂直地向 海方向流去,形成所谓的裂流或离岸流。沿岸流 和裂流在海滩和沟槽中可形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 波痕。
3.海底地形与海水深度
根据地形可分为:海岸、陆棚、大陆坡(陆隆)、大洋盆地。
coast shelf slope(rise)
basin
根据水深分为: 滨海、 浅海、 半深海、
深海
littoral shallow bathyal
abyssal
3.海底地形与海水深度
陆棚又称为大陆架, 平均坡度为0.1º;宽度为 0-1500km,平均为74km; 水深为20—550m,绝大部 分陆棚水深在200m以内, 是海洋沉积最集中和最活 跃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