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一重工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三一重工企业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我国学者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关注开始得比较晚,开始于20世纪末,这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企业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程度,自然资源消耗程度,生态破坏程度也是触目惊心,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为此,从政府到学术界,企业界都开展了激烈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高桂林博士在《公司的环境责任研究》一书总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围绕企业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进行了探讨,强调之地企业环境行政法,根据企业的行为让企业承担环境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在《企业的七大关系》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消费行为能不能进行,前提条件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问题。所以有一个建立准入制度或取得许可证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企业的生产,产品的使用,还是工程项目,都必须要经过政府批准或取得许可证。只有这样,工程项目才能上马,企业才能合法的生产产品,产品才能合法的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使用。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则强调应该强化政府环境保护责任,实行环境责任追究制。他认为,过去在环境执法中对企业较多采取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今后在进一步加大经济处罚的同时,要加大对地方政府领导人的责任追究。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地方企业污染排放控制的责任,一旦发生问题,要追究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领导的责任,这样做也是加大了违法成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环境经济工作组的雷明教授和武亚军博士对我国环境管理中“收费”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费改税的可行性,并且阐述了环境管理中“费改税”的实施措施,等等。总之,大多数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约束企业实现环境责任,未从经济发展模式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是导致我国大多数秦业无法将企业的环境责任真正落实到位的原因。
发展趋势要从下面五个方面谈及。
(1)研究重点:从“为什么”转向“是什么”。
前面已经指出,“是否”问题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早期争议的焦点,属于规范性研究。现实的发展逐渐使这一争议画上句号。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对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争议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当然,企业和社会都关注怎样才能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至少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企业目前做的怎么样?为什么企业会有这样的表现?也就是要认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规律性特征。这两个实际问题上是“是什么”问题,属于实证性研究。现实中社会期望的提升和企业实际表现的滑坡,扩大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剪刀差,使企业பைடு நூலகம்会责任问题不断加剧。解决这一问题的压力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企业做得究竟如何?不同类型企业的行为表现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这些表现对企业效绩有何等影响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先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为逻辑,寻求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是源于我国企业高耗能,高污染和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差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主要研究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企业环境责任,并积极努力采取措施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我国企业能够承担企业的环境责任,改善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能促使企业降低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资,节省支出,降低成本。其次让企业理解到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需要。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能使企业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组织的管理体系,与国际管理接轨,增添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2)研究视角: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自身”。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企业外部视角和企业自身视角。前者站在政府或社会层面,从企业外观看企业,后者站在企业层面,从企业内部向外部看。从前面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框架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从企业外部视角来进行的,视角比较单一,企业自身视角的研究和实践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明显。
二、设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于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1)从会计角度来探讨,即在企业内部将环境活动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中,用会计手段来影响,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的耗费,披露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2)从金融政策方面来探讨,强调对污染严重的,不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不给予信贷方面的支持。(3)从环境责任报告书角度,要求企业每年将自己的在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优化周边环境的所作所为以报告的形式公布于众,从而约束企业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4)从环境信息披露角度,即企业要定期对涉及资源利用和废物的排废,环境的保护等信息和数据进行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能够给企业带来差别竞争优势,如市场份额的获得,相对成本的降低和为竞争者设置进入市场的障碍等。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西方学者在研究企业的环境责任方面的观点已经成熟并趋于细化,着重于在细节上研究如何约束和制约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而且它们的观点已经被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对我们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如果只有企业外部单一视角的研究而缺乏企业自身视角的研究,那么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一个非常可能的政策选择是通过牺牲企业的利益来保障社会的利益,即通过法律强制力或社会群体压力迫使企业做出让步。但这种措施很难行得通或效果维持持久。好的措施必选让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实现共赢与和谐,这就需要三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因为没有企业的努力,企业社会责任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缺乏有力保障;没有社会的参与,则无法营造实现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和提供灵活多样的对话机制。但从我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三方处于失衡状态:政府和社会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它们对企业提出要求和期望,规定法律义务,把社会责任压力传递到企业。企业是承担社会责任压力和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直接主体,是各方努力的着力点,但它们缺乏发言权,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成为了三方互动的瓶颈。因此,目前亟待需要开展企业自身视角的研究,需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充分理解和重视企业的需要,探索企业与各社会主体的互动,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