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 注解: • 欠缺客观上的表示行为时,意思表示不成立。若 一财团负责人临终前希望设立遗嘱,将财产捐赠 与某慈善机构,但是尚未设立时即死亡,则其内 心意思尚为诉诸于外部行为,则无意思表示可言。 • 在内心意思方面,行为意思系意思表示必备的构 成要件部分,欠缺行为意思时,意思表示并不成 立。行为意思的形成是被欺诈或者胁迫的,虽不 影响意思表示的成立,但是可以撤销。效果意思 的欠缺并不影响意思表示的存在,外部表示与内 心的意思不一致时,乃意思表示错误的问题。
表示意思,又称表示意识,即行为人认识其行为具有某种 法律行为上意义,比如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打电话 或以其他方式撤回承诺。表示意思中最为重要的是行为人 知道其行为在法律上有着何种意义,若是在拍卖场中举手 是为了招呼朋友则非表示意思。(参见于梅仲协《民法要 义》) 效果意思,即行为人欲依其表示发生特定法律效果的意思。 效果意思与表示意思的不同在于,表示意思是行为人认识 到其行为具有某种法律上的意义,而对于效果意思则是行 为人企图依其意思表示发生一定的法律效果。 课本中提出,法律上的效果意思即表示上的效果意思, 指从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的表示行为所推断的效果意思。
• 欠缺表示意思的情形,如当事人甲误将订购单认为贺卡而 签名,以及上述中提到的在拍卖场举手招呼友人而被认为 是拍卖等,这类行为涉及到意思自主以及信赖保护的核心 问题,至今尚未定论。这里采王泽鉴先生的看法,即当事 人因其外部行为而有所表示,相对人仅能就其客观上的表 示行为予以信赖,表意人与为此表示时,是否具有表示意 识,既难查知,相对人对其表示行为的信赖,应予以保护。 简而言之,原则上表意人应对其表示行为负责,以维护交 易之安全,表意人可以适用意思表示错误的规定,撤销其 意思表示,但是应该对相对人的信赖利所谓“意思表示”,应由其内心意思及 其内心意思的外部表示所构成,但其内心 意思如何,难以测知,应经由表示行为而 使其在外部上可以认知。“意思”依其 “表示”而客观化,二者合为一体,构成 意思表示。根据德国通说,将意思表示分 为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 客观要件: 是指外部的表示行为,即在客观上可认为其表示 某种法律效果意思。例如,在合同契约书上的签 名,在餐厅的点餐行为等等。 • 主观要件: 根据王泽鉴先生及传统观点认为,在主观要件中 有三部分构成,即行为意思、表示意思以及效果 意思。当然包括北川善太郎在内的多名学者提出 过异议,这里由于笔者知识浅薄,不多做赘述。 行为意思,即行为人自觉地从事某项行为,比如 少女点头答应男友的求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