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2)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4)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22、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4、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5、黑格尔论自我实现: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掷进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
26、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认为“美在关系”。
.27、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28、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
“心理距离”说: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27、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3)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
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4)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5)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29、奥地利美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美学研究的后期美论中认为:从日常生活语言哲学出发,否定美有统一的本质,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美和艺术”都有“家族相似性”。
30、马克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只能来源于人类的全部历史。
31、人生相与创造相:(了解)" 共同点:都是指人思考美的问题的立足点或方位。
" 人生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人生立足点,是指人从人生的相位出发提示美与人生之间的本质关系。
人生相有三个要点:一是人生的意识;二是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三是人生的价值。
" 创造相:是思考美的问题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问题的创造性立足点,是指从人生境遇出发,寻求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展开。
创造作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蕴含着地传统的顺应,又蕴含地传统和现实人生的否定和批判,从而使人生在价值关系上与现实和传统保持内在的张力,使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处于不断地创造之中。
31、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为整个人生服务。
32、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1).人是世界的美:鲁迅: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莎士比亚:宇宙的精华,世界的美)(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的观点(3).美是自由的形象。
高尔太的观点(4).美的自由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33、星空的美,不仅涉及到了物质存在的星球群,而且也涉及到了审美主体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
34、卡尔"波普尔认为,“美的创造,是指在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然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质的变化”,因此认为“认为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35、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36、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
37、以模仿动物为美,是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而他们又有着“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38、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39、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40、1871年,费希纳开始创立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即实验、观察、内省和核对等方法,以区别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来思辨的、逻辑的、自下而上的研究。
41、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42、美感是以情感为主,包容着理智与意志的心理功能。
43、美感的直觉性的特点:直接性、突然性、专注性、透明性44、完形作用(阿恩海姆):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就是“整体在先”,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选择作用:人的视觉有种主动选择性。
意向作用:人的态度和人的心境与意向都有关系。
45、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46、通感: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
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
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例“红杏枝头意闹”闹字(视觉,听觉兼有)体现多种感官的通感作用。
47、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生情,形诸舞咏。
”也是从心物感应、情景相生的角度,说明感受与情感的关系48、意大利的克罗齐主张“直觉说”。
49、庄周所说的“心斋”、“坐忘”,荀况所说的“虚壹而静”,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主体注意的集中性。
50、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51、美感的心理特征。
这些矛盾主要是:第一,不同心理功能之间的矛盾。
人的心理功能主要分成知、意、情三个方面。
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第三,历史与现实的矛盾。
52钱钟书说“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
”苏东坡说他写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53、布洛提出心理距离说,主张在审美时,人与对象应该保持适度的、非功利的、非时用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