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2.历史追溯:哲学的诞生和初期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始于惊奇。
对什么惊奇呢?按上述分析,当然应该是对宇宙和人性的惊奇。
事实上,我们的确可以在哲学的童年时代发现从侧重于探索宇宙(自然哲学)到侧重于探索人性(精神哲学)的演变轨迹。
在这种探索过程中,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概念、观点、原则和方法。
(1)自然哲学时期:“本原” (Principle)、“存在” (Being). “逻各斯”(Logos)、“努斯” (Nous)(a)“本原/始基” 在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和悲剧中已有“世界统一”的假定,不过,它们提供的理解方式是一些想象的故事。
哲学同样假定世界的统一性,但开辟出了理性的、概念化的理解方式。
“木原/始基”就是第一个哲学概念邙可那克西曼德)。
这个概念开出了理解世界统一性的两个维度:从“构成”维度看,木原是构成万物的基质;从“变化”维度看,万物既产生于本原,又复归于本原。
正是基于这两个维度,最早的哲学问题是: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质是什么?宇宙中万物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相对而言,重要的不是各种具体回答(如对基质问题的回答依次有“水”、“无定形”、“气”、“数”、“火”、“四根”、“种子”、“原子”), 而是各种回答所共同遵循的提问方式、分析方法和论证思路。
(b)“逻各斯”(Logos) 这是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关注重点是“变化”维度。
他把宇宙比喻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照一定的尺度燃烧,按照一定的尺度熄灭”。
一方面,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另一方面,万物流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Logos, “世界上的物理、伦理、逻辑诸方而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第56页)Logos的原意是“说话”、“话语”、“表述”、“语言”,引申义为“尺度”、“分寸”、“规律”、“法则”。
关键是:Logos不能由感性识得,只能靠理性来认识,而理性只能凭借语言加以把握。
(c)“存在”这是巴门尼德提出来的概念(虽然赫拉克利特己使用过“存在” 一词)。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而埃利亚派的兴起标志着从本原论向本体论的过渡。
巴门尼德依照Logos思路提出两个重要命题:“存在存在着,非存在不存在”。
“能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
以此为据,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与“非存在”、“真理”与“意见”的区分,为哲学反思奠定了“语言(话语)一思想(心灵)一实在(存在)”的平台,开创了基于Logos的概念分析和理性论证方法。
(d)“努斯”(Nous)这是阿那克萨戈拉为解答事物变化的动因问题而提出的概念。
“Nous”的原意是“灵魂”、“心灵”,引申为“理性”、“意志”、“目的性”。
注意:Logos和Nous都可以译成“理性”,但来源和含义均不同。
我们己知,Logos来源于“话语”,而Nous来源于“心灵”。
Logos 是规范性的、逻辑性的“理性”,而Nous是能动性的、超越性的“理性”。
可以说,二者共同为我们理解语言(话语)一思想(心灵)一实在(存在)的语义关系奠定了理智基础。
(2)精神哲学时期:“理念/理型”(Idea, eidos)、“实体/本体”(substance)(a)智者派:Logos的主体化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是非存在如何不存在的尺度。
”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也不能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也无法告诉别人。
”关键问题:如何言说Logos?语言、话语怎么能够把握心灵和实在?(b)苏格拉底:Nous是Logos的根据和万物的目的根据“实在-现象”、“真理-意见”两个关键区分,通过定义澄清概念,凭借对话发现真理,开创目的论解释(拒斥机械论解释),赋予生活以意义。
苏格拉底的“四项基木原则”:(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2)“认识你自己”(反思精神);(3)“我知道自己无知(4)“美德即知识”。
(c)柏拉图:理念论和“回忆说”“理念”是对希腊词“idea/eidos”的翻译(也被译成“理型”、“相”、“形相”),希腊词与动词idein (看)同根,原意为肉眼所见的“相貌“、“模样”、“形状”。
但是,按柏拉图的用法,“idea/eidos” 指称的是那些超感性的、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正的实在。
它们是知识的源泉,是可感事物看起来存在的原型(“模仿说”、“分有说”),是事物的内在“木质”。
把本来用于表达“外部相貌”的词用来指称“内部本质”,这是一种隐喻的用法:肉眼只能看见外貌,灵魂之眼才能看见木质;感官只能认识现象,理性才能认识实在;感性所得只是“意见”,理性所得才是“真理”。
“回忆说”:“洞喻”与“线喻”(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认识即回忆”(反思理论)。
(d)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和形而上学希腊词"ousia”被译为"实体/本体substance),来自"einai”(“存在”)的阴性单数规范分词“ousa”,与“on”(“是”)相似。
柏拉图把“on”和“ousa”用作同义词。
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概念的思路:语法结构:主语-谓语(“S是P”);哲学范畴:实体-属性;形式-质料;潜能-实现。
结论:"It follows, then , that ' substance * has two senses,(a)the ultimate substratum , which is no longer predicated of anything else, and (b)that which ,being a 'this' , is also separated一and of this nature is the shape or form of each thing. ” (Aristotle, Metaphysics, 1017b23-25)“形而上学” (meta-physics):命名故事和主要内容。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包括实体论、宇宙论(目的论)和逻辑学。
现在,“形而上学”通常有两种密切相关的含义:(G对实在的基本成分或基木特征的研究;(b)对我们用以表述实在的基木概念及其框架的研究。
一般也称之为"本体论/存在论”(ontology)。
3.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1)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概念是一种凭借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
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 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
与此相应,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视生活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通常人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就是概念框架。
(2)“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
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岀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参见《大问题》第39-41页所列16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旨在让你清楚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相信些什么。
然而,比你所相信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第41页)。
(3)方法:反思、分析、综合、论证(a)“反思”(reflection)原指光的反射,光反射回去指向光源,引申为由事实(现象)返回到其根据(木质)。
黑格尔说:“整个哲学的任务在于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是明确的思想”(《小逻辑》, 第230页)。
如上所示,通常人们认为柏拉图的“回忆说”确立了最初的反思理论。
据此,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才事物返回到思想。
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木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
为了追溯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
普遍性的基木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
因此, 提出基木概念,创建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木功。
(b)分析-综合(参见《大问题》第14页)。
参Paul Ricoeur有:分析方法:阐明式的分析、先验式的分析;综合方法:范畴式的综合、诠释式的综合、辩证式的综合。
(c)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5-34页:“逻辑准备”)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
推理的基本问题是:结论是怎么根据前提得出的?是必然地得出的,还是偶然地得岀的?回答这个问题依赖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假设(不要求断定)前提为真;二是能够列出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步骤。
论证的基木问题是:如何确立结论的真实性或可靠性?回答这个问题也需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断定(不仅仅是假设)前提为真,这就要依赖证据的力量;二是要求推理是有效的或高度可信的。
换言之,论证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
参照推理的分类,可将论证大体上分为两类: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广义的)。
三.怎么学哲学?根据前面的讨论,要想学好哲学,就得搞清楚什么是“大问题” (开放性问题),学会反思据以探讨这些问题的基木概念及其框架,学会对概念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特别要有耐心学习如何进行严格的论证(参见《大问题》第22-23页提岀的6点建议)。
考虑问题,阅读文献,请注意三个要点:问题背景、立论根据、论证结构。
注意:范例对于初学者的作用。
课后思考题:《大问题》第34-35页所列15个“篇末问题”(不必做作业)。
复习和自学:《大问题》中的“逻辑准备”(第25-34页)及书末的三个附录(附录一:“写作哲学”;附录二:“演绎逻辑有效的论证形式”;附录三:“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第二讲预告:哲学中的语言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