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说 第一课时 学案

师说 第一课时 学案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下列关于“师”的翻译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重点句子理解。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句式为:】
整句翻译:
拓展延伸,补充阅读
韩愈的思想
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二、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有着极高的成就。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名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文章结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的悲痛,感情真实,恰如唱歌当哭,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通假字:(“受”通“”,,)
2.古今异义:所以:
3.整句翻译: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此句句式为:】
1.词类活用:师:
2.整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划线句式为:】
1.是故:
2.古今异义:无:
3.词类活用:
贵:贱:
长:少:
4.本句中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师说(一)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知识链接了解韩愈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本文的文体。
2.学生通过齐读、分组阅读能独立流畅朗诵课文。
3.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下注解的帮助可以理解第一段文段含义,并能独立解决课堂检测案习题。
文本疏通导案(一)
第一步: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障碍。
第二步:将翻译落实到笔头上,熟练掌握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重点词语的解释。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自主学习,疏通文本
一.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愚()句读()阿谀()经传()
郯()苌()弘老聃()李蟠()
二.结合书下注释理解、翻译课文,解释重点词语、重点句子。
翻译第一自然段:
(2)理解分析
①第一段提出本文的论点,这个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教师的职责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④择师的标准。
自主学习指导
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三、本文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师生个性空间
学习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习前可以个性设计,学生在学习前可以有设想,学习之后发现的问题或者个性的想法也可以展示。
课堂检测案(一)
l.下列划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