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师说》学案

1.2《师说》学案

《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明白“从师”的重要性,发扬“师严道尊”的民族传统。

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点,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过程(一)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3.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三、反思总结文章第一段论述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__”,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______________”的从师标准。

第二段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与“______________”作对比,第二层从对其子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对比,第三层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进行对比,从而使文章一步步深入展开。

第三段转入正面阐述,引用______________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段交代写作的原因。

四、当堂检测㈠、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贻(yí) 嗟乎(jiē) 针砭时弊(biǎn)B.蹉跌(cuō) 严谨(jǐn) 不拘于时(jū)C.鞭笞(chī) 阿谀(ā) 杀一儆百(jǐng) D.沏茶(qì) 联袂(mèi) 不屑一提(xiè)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未见其明也明:聪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然。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句中的停顿。

D.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

7.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其出人也远矣D.今其智乃反不能反8.对下面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其皆出于此乎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①和③相同,②与④相同,⑤与⑥不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与④不同,⑤与⑥相同C.①和③相同,其余皆各不相同D.①和③不同,其余全部相同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不同10.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课后练习与提高一、韩愈的传世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事业无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砚说(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

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

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

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

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厌:满足。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做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三、轻松练笔本文第三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从而有利地论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彰显文化底蕴,丰富写作素材。

请引用名言名句写一个400字左右的片段。

四、类文欣赏我的老师(节选)贾平凹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