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和写作背景2.熟读第一段3.掌握第一段的重点词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4.翻译第一段【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意谓韩氏宗族在河北昌黎郡是望族。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以质朴自然的秦汉文风取代当时绮丽柔靡的文风,使唐代散文的发展转入正轨。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散文创作从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共衰落了八代,即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唐代韩愈,散文又重新兴起。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的治学名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韩愈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意思是关于从师的论说。
2.朗读第一段先听名家朗诵,然后自读。
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翻译第一段5.写出一个通假字:同。
6.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吾从而师.之师:②吾师.道也师:7.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你认为韩愈在这一段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⑵一般来说,凡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在“学者必有师”前加一“古”字⑶韩愈认为,从师有哪些必要性简要概括。
⑷韩愈在本段中提出的从师原则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⑸现在有一些成语和韩愈提出的从师原则意思相近,你想到哪些⑹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2.背诵、默写第一段《师说》学案第三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学习目标】1.熟读第二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第二段重点词语的意义。
3.掌握第二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八个词语活用、两个特殊句式4.翻译第二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嗟.乎()②句读.()③或师焉,或不.焉()④乐.师()⑤位卑.()⑥官盛则近谀.()⑦其可怪也欤.()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写出两个通假字:①同,①同。
5.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⑤或师.焉,或不焉师:⑥小.学而大.遗小:大: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师: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6.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7.翻译第二段《师说》学案高一(2)部孟凡河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二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面对唐朝社会流行的不喜欢从师的恶劣风气,韩愈当仁不让,奋然而起,严厉批评了三种人。
根据本段,指出是哪三种人⑵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
简要分析写了哪些对比⑶韩愈针对不同的批评对象,运用了不同的语气,品味起来,有的味苦,有的味辣,有的味酸。
请说说你的看法。
2.背诵、默写第二段3.欣赏文言文唱诵法,学习可以这么快乐《师说》学案第五课时高一(2)部孟凡河【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第三、四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最后两段重点词语的意义、词语活用、特殊句式3.翻译这两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郯.子()②苌.弘()③师襄.()④老聃.()⑤李氏子蟠.()⑥好.古文()⑦经传.()⑧作《师说》以贻.之()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孔子师.郯子师:5.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不拘于时③学于余6.翻译最后两段7.分点概括最后两段的主要内容8.背诵并默写《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和写作背景2.熟读第一段3.掌握第一段的重点词语、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4.翻译第一段【学习过程】1.知人论世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郡望意谓韩氏宗族在河北昌黎郡是望族。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大力提倡以质朴自然的秦汉文风取代当时绮丽柔靡的文风,使唐代散文的发展转入正轨。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散文创作从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共衰落了八代,即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到唐代韩愈,散文又重新兴起。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韩愈的治学名言。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韩愈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不朽之作《师说》。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说”意思是关于从师的论说。
2.朗读第一段先听名家朗诵,然后自读。
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翻译第一段从古以来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没有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请教老师,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不能解决。
出生在我之前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出生在我之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师。
我是以道理为师,难道一定要知道他的生年是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吗因此,无论高贵无论低贱,无论年长无论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写出一个通假字:受同授。
6.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师:意动用法,以……为师7.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一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你认为韩愈在这一段提出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答:韩愈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倡导人们要善于从师学习,即“古之学者必有师”。
⑵一般来说,凡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在“学者必有师”前加一“古”字答:①句首特意加一“古”字,表明从师学习古来如此,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和唐朝当时师道衰落的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对比,暗讽今者学者不善从师。
⑶韩愈认为,从师有哪些必要性简要概括。
答:①就老师的职能作用说,老师本来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迷惑的人,从师学习可以使人们在道理、学业和疑难问题三个方面受益。
②就学习的基本规律说,人都是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的,一个人总免不了会有一些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请教老师,那些疑难问题就没法解决了。
⑷韩愈在本段中提出的从师原则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不分年龄大小,不论地位高低,唯以有道者为师。
⑸现在有一些成语和韩愈提出的从师原则意思相近,你想到哪些答:①学无常师: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
②能者为师:会的人当老师。
能:会。
③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齐:相等,看齐。
④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耻:以……为羞耻。
⑤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⑹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答: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从老师的职能作用和学习的基本规律两个方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作为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提出应有的从师原则,即以道为师。
2.背诵、默写第一段《师说》学案(教师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第二段,做到读音准确。
2.熟记第二段重点词语的意义。
3.掌握第二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八个词语活用、两个特殊句式4.翻译第二段。
【学习过程】1.听赏名家朗诵2.读准字音①嗟.乎(jiē)②句读.(dòu )③或师焉,或不.焉(fǒu )④乐.师(yuè)⑤位卑.(bēi )⑥官盛则近谀.(yú)⑦其可怪也欤.(yú)3.解释重点词语,夯实词语4.写出两个通假字:①读同逗,①不同否。
5.指明加点词的活用类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⑤或师.焉,或不焉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⑥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6. 指明下列特殊句式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7.翻译第二段唉!从师求学的道理不流传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难问题很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从这产生的吧喜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对于他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真糊涂啊!那些童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他们道理、解除他们疑难问题的人。
不知道句逗,不理解疑难,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小的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见到他的明智之处。
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艺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一类人,(对于)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很多人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询问他们,就回答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懂得道理也差不多。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大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唉!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手工艺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
现在士大夫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那些人,多么令人感到奇怪啊!第四课时【学习目标】1.全面理解第二段的思想内容2.背诵并默写第二段【学习过程】1.朗读思考⑴面对唐朝社会流行的不喜欢从师的恶劣风气,韩愈当仁不让,奋然而起,严厉批评了三种人。
根据本段,指出是哪三种人答:一般人(今之众人)、童生的家长、士大夫(君子)⑵本段中,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当时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