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测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古代诗文阅读。
(共43分)(一)课内基础(第1~4题,每题2分,第5题4分,共1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拘于.时,学于余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C.宦官惧其毁己,皆兵目.之D.却.匈奴七百余里3.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特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求人可使报秦者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所以去亲戚..缶..而事君者B.于是相如前进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宣言5.请根据课文内容和文学常识填空。
(每空1分,共4分)(1)“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话出自《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之口。
(2)七夕,农历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节。
(3)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是在朝堂上安设“”。
(4)《苏武传》“稍迁至移中厩监”中的“稍”字的含义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
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
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释】冶城,春秋时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郊;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曾起兵在此讨伐叛军;幕府,山名,东晋时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潮水漫冶城,暮阳斜照征虏亭,诗人在荒凉之景中巧妙的把盛衰变化早现出来,紧扣题意,吊古伤今之情流露自然。
B.颔联通过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的描写,表达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如旧,从而为下文议论感慨作准备。
C.颈联转入议论,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出历史兴亡的秘密,即“事”才是历史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而非山川地形。
D.前两联以与六朝有关的历史景象,暗示千古兴亡之变迁。
后两联在怀古的基础上抒发议论,发表感慨,进而揭示主旨。
11.请结合诗歌内容,指出诗歌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简要赏析。
(5分)12.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空0.5分)(1)世事无常,生命如雨如花,生活却时有不如意,每每感伤之余,我们往往会借助《琵琶行》中的“,”两句来抒发自己和他人境遇相似的感慨。
(2)荀子《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秦论》中,贾谊说到秦始皇威震四海之时,在用武力统治各国消灭各路诸侯之后,用以表现秦始皇控制天下,奴役百姓的名句是“,。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5)柳永的《望海潮》上片中“”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都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波涛的汹涌之状。
(6)《雨霖铃》中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相同写法。
(7)苏轼的《定风波》中以“”一句写出了当人生经历了得意与挫折,再回看时不在意它们的不同。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笔,表达出一种飘零无依、孤寂病苦的生活状况。
(9)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嘉年间刘义隆贪功,草率出兵,最后的结果是“”。
(10)李清照在《醉花阴》中用“,,,”几句写出黄昏后饮酒赏菊的情形。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
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
推荐阅读不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
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4日)材料二: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8学分中的1学分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
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须知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
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