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原文: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 ,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 ,握手已违.译文:安然淡泊而静默地自处,自然巧妙地领悟那诗道的细奥精微,就如同呼吸着宇宙间的冲和之气,与悠然独处的白鹤展羽齐飞一般自由舒惬.此时阵阵和风吹来,轻轻地拂动着我的衣服,又好像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听罢天籁禅音,心情舒畅地踏上归途.诗道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不在于极力去深究.如果勉强去追索,反而渺然难求.表面纵然相接,偶尔有些形似,而诗道的精神却已经远离了.《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
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
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
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quqie》借盗跖(孔子丁时代暴虐的化身,横行几国,屠城节略,但竟善终了)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我们先谈“仁义”。
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
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
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
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
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
《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
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
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
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
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
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
”“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
“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
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
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
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
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
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
《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
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
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
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
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
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
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
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
”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
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
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
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
"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
但对此章在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
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
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
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盈若冲,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直若屈,大成若缺大智若愚: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不炫耀自己.大巧若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大音希声: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盈若冲:最充盈的东西,好象是空的一样大辩若讷: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棱角的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成若缺:成大事业的人表面上看缺乏能力.均出自"老子"的,表达的都是"说明越是无为的东西越是有作为"的道理.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ei去声,缺点,毛病)明了大道的人,不露锋芒,含蓄内敛,不秀机敏,似无所知;对大“道”修为越深入,越加暗然自养,事事不敢为天下先,处处以为自己不足;得道之人的言行举止,自然无为,与众人同处,而丝毫不出风头,无异于常人。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一般的巧凭借人工可以达到,大巧也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达到纯全之美。
B.要达到物我之间的契合无间就要放弃对巧的刻意求取、孜孜追求。
C.老子所说的巧,不是一般的巧,但是却包含了一般的巧的内涵。
D.反智主义倾向就是指反对人运用知识去改变世界,用机心去破坏世界。
E.守拙即守住人的本性,在色相世界中展示自己的行为与守拙是相悖的。
13.在人们的艺术欣赏和追求里都体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下列现象,不符合大巧若拙的一项是(3分)A.人们对枯藤、残荷、老木、顽石的欣赏。
B.人们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一个人的美。
C.中国书法理论提倡生,反对熟。
D.西方园林多几何构制,讲求典雅、华丽、严整。
14.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
(4分)15.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4分)阅读答案:12.A、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A项的内容出自第一段和第二段,需跨段整合,前半句出自第一段,与原文相符,后半句与第二段内容不符,第二段所说的大巧是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人为反而起破坏作用。
C 项内容出自第二段,老子所说的巧是大巧,与一般意义上的巧是不同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
B项的内容出自第三段,原文说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孜孜以追求,选项内容是对原文的正确转述。
D 项内容出自第五段,与原文相符;E项内容出自第六段,与原文相符。
13.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西方园林多几何构制,讲求典雅、华丽、严整是人工雕琢的体现,与大巧若拙相悖。
14.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每点1分,共4分。
15.因为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人企图用智慧、知识去改变世界,追求文明),(1分)而文明的发展需要靠机心,靠强为,(1分)这样就会带来虚伪欺诈,从而会严重破坏生命的和谐和人的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