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定义及研究
1、生活满意度的定义
关于于生活满意度的定关于生活满意度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主流观点认为,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人生活的综合认知与判断,主要是对个体生活的一个总体的概括认识和评价[7]。
作为一个认知因素,它常被认为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生活满意度都比较认同的定义:生活满意度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它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8]。
所以说生活满意度是一种认知评估,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标准,而这样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选择性认知,其内涵与归因方式的主动者,选择权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说明有选择主导权的个体其体验到的生活满意度会更高。
近期我国对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新成果,并且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有研究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大概有近半数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具体而言,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医疗状况、养老方式,其次是人口学变量、生活质量、最后是社会支持。
更进一步讲60岁到70岁之间的生活满意度最低,对其原因的主要解释集中在次阶段是老年人意识到老年将至的过渡期,也是自我心理调试的关键时期,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满意度最高,其原因大多是过渡后自我适应的结果。
对生活质量与家庭关系对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发现:与子女一起居住老人、有房产所有证明的老人,生活满意度普遍比较高,并且
住房面积与质量也是影响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之一。
对养老方式的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最低的是独居老人,老人生活满意度最高是居住在养老院,居中的是与家人同住的老人,关于社会支持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有困难情况下,有相助的老人比无人相助的老人满意度高出20.6%[12]。
其中社会整体的医疗状况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1]。
其中还有一些研究把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其中社会支持网络、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宏观社会环境等是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而人格和认知体验则是主观因素,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适应调整能力也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9]
2.关于老年人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的研究
现阶段关于老年人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的研究还很匮乏,寥寥几篇还只是在题目的表层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一般不及论题的核心,如有关对托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与控制点相关关系的研究的结果发托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整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偏低、托老院老人的心理控制源整体上偏向内控、内控性能显著预测老人生活满意度 [10]。
虽然关于这个论题的研究正在日渐丰富起来,但大多数都侧重于于描述性论述,其实际践行性尚有待提高,正如以上所说的那样研究的着眼点都集中在大家认知的表层的解释,很少触及各种内隐认知的一些本质,因此,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研究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对影响因素从内涵上归纳为两个层面:主导性与被动性,通过分析老年
人生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两者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归因方式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系统的归纳出这个论题上影响满意度根源如主导、选择、效能、被动、无奈等,在其关系明确的前提下调整内外控力图从认知方面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