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子学复习材料

种子学复习材料

种子学复习材料1、农业种子:农业种子泛指“播种材料”,即凡用来繁殖器官营养体的一部分。

2、播种材料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真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营养器官和植物人工种子。

3、书上P16页图看一下4、多胚现象和无胚现象(书上第22页。

)5、坏境条件对种子成熟期的影响?A、温度B、湿度C、营养条件6、种子的基本构造绝大多数种子是基本相同的,由种皮、胚、胚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果皮和种皮A、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一般分为三层: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B、种皮由一层或两层珠被发育而成,外珠被发育成外种皮,内珠被发育成内种皮。

种皮一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胚珠遗迹:1)发芽口又称种孔,是胚珠时期株孔的遗迹。

2)种脐是种子成熟后从株柄上脱落时留下的疤痕。

3)内脐是胚珠时期合点遗迹即脐条的终点部位。

C、果种皮1)是种子外表的保护组织2)由胞壁加厚的死细胞构成。

果实种子的种被有果皮和种皮。

真种子的种被只有种皮。

种胚种胚通常是由受精卵(即合子)发育而成的幼小植物体,是种子中重要的部分。

一般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4部分组成。

1)胚芽又称幼芽或上胚轴,位于胚轴的上端。

2)胚轴又称胚茎,是连接胚芽和胚根的过度部分。

3)胚的主要类型:直立型(柿子、蓖麻)、弯曲型(大豆、蚕豆)、螺旋型(辣椒、番茄)、坏状型(菠菜、甜菜)、折叠型(棉花)、偏在型(小麦、玉米)胚乳是种子的贮藏组织,可将胚乳分为内胚乳和外胚乳。

由胚囊中受精极核细胞发育而成的称为内胚乳,由珠心层细胞发育而成的称为外胚乳。

7、种子植物学分类A、根据胚乳的有无分类,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有胚乳种子“内胚乳发达(禾本科、大戟类、蓼科、茄科、伞形科种子,代表为甜菜、菠菜);内胚乳与外胚乳同时存在(胡椒、姜);外胚乳发达(苋科、藜科)”无胚乳种子“眼子菜科植物、豌豆、蚕豆、十字花科、葫芦科、锦葵科、蔷薇科、菊科、大豆等豆科植物”B、根据植物形态学分类1)包括果实及其外部的附属物(稻、大麦、燕麦、二粒小麦)2)包括果实的全部(普通小麦、玉米、黑麦、荚果、芹菜)3)包括种子及果实的一部分(桃、李梅、枣)4)包括种子的全部(绿豆、花生、大豆、南瓜、西瓜、黄瓜、烟草。

)5)包括种子的主要部分(苏铁和银杏)8、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糖类、蛋白质、脂肪1)细胞结构性物质2)营养物质3)生理活性物质4)水分9、游离水:指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

束缚水:被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吸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临界水分;是自由水与束缚水的分界,即种子的结合水达到饱和程度并出现游离水时候的水分。

安全水分;保护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含水量范围。

平衡水分;当种子在外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种子含水量即为该条件下的平衡水分。

10、影响平衡水分的因素?种子的平衡水分因作物、品种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大气湿度、种子的化学组成。

湿度。

种子水分随大气相对湿度变化而变化,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平衡水分随湿度提高而缓慢增长;在相对湿度较高时,平衡水分随湿度提高而急剧增长,因此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种子的吸湿返潮问题。

(成正比)温度。

温度对平衡水分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相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气温越低,种子的平衡水分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每增加10o C,每千克空气中达到饱和的水汽量约增加1倍。

种子化学物质的亲水性。

种子化学物质的分子组成中含有大量亲水基,因此各种种子均具有亲水性,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种极性基,故亲水性最强;脂肪种子中不含极性基团,故表现疏水性。

因此,蛋白质、淀粉含量高的种子比油分含量高的种子容易吸湿,在相同的温湿度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平衡水。

此外,不同部位的种子的亲水集团的含量有明显差异,不同部位的含水量也有明显差别。

胚部含水量远远超过其他部位的含水量,这是胚部较其他部位容易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11、酸价:指中和1g脂肪中全部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碘价:指与100g脂肪结合所需的碘的克数。

酸败;种子在贮藏过久或者保管不当,由于脂肪变质产生醛类、酮类、酸类等物质而发生苦味和不良的气味,这即为脂质的酸败。

12、蛋白质的种类A、按其功能可分为结构蛋白、酶蛋白、贮藏蛋白B、按其各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其分为清蛋白:在中性或弱酸性情况下能溶于水球蛋白:不溶于水,但溶于氯化钠稀盐溶液醇溶蛋白:不溶于水和盐溶液,但溶于乙醇谷蛋白:不溶于水、盐溶液和乙醇。

但溶于碱或酸溶液13、种子的生理活性物质:酶、维生素、植物激素A、植物激素按生物的生理效应或化学结构,可划分为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B、酶: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C、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E),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C)14、种子的休眠:是指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

A、固有休眠:又称原生休眠,种子在成熟过程中形成的,在植株上就已经产生和存在的休眠,其保持依赖于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

B、诱导休眠:又称次生休眠或二次休眠,指原来的不休眠的种子,由于不良的条件的影响,发生了休眠或部分休眠的种子加深休眠,即使再将种子移植到正常条件,种子仍不能萌发。

15、种子休眠的原因1)、胚休眠(尚未完成生理后熟、种胚未成熟)2)、种被的影响(种被的不透水性、不透气性、机械约束的作用)3)、种子中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4)、不适宜坏境条件的影响。

禾谷类休眠的主要原因:种被不透气导致二次休眠的因素:不适宜光照、不适宜温度、氧气缺乏、过分干燥。

16、种子休眠的机理A、内激素调控————三因子学说,作者: Khan,A.A,提出种子的休眠和发芽由三因子调节。

主要内容:种子的休眠和发芽由萌发促进物质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K和萌发抑制物质脱落酸ABA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凡是能发芽的种子中均含有GA,但是存在GA的种子并不一定都会发芽,如果种子中同时存在GA、ABA,则不发芽;如果三者同时存在,CK能解除抑制作用而使萌发成为可能。

GA是主要促进调节因子,而CK仅仅在ABA存在时才有必要,ABA是休眠主要因子。

B、呼吸途径论(磷酸戊糖途径),是萌发必需的需要过程,其顺利进行是休眠破除和得以萌发的关键。

C、光敏素调控:光敏素有PR 、PFR两种状态,PFR比例的提高可促进发芽,光照条件可促使种子中PR 、PFR相互转化。

————光调控,种子对光的敏感性18、休眠期:种子的休眠期是指在一个群体休眠时间的长短。

(休眠期就是指种子从收获起至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期。

)19、休眠期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

禾谷类种子休眠的现象是普遍的,但不同作物种子休眠深度不同,一般以麦类尤其是大麦的休眠最为明显,水稻和玉米的休眠较浅。

如,皮大麦种子的休眠期常大于裸大麦;粳稻品种常有休眠期;小麦品种的种皮颜色和休眠期长短存在密切关系,红皮小麦品种的休眠期长于白皮品种。

根据研究,确定禾谷类种子的休眠特性是多基因决定的。

2)生理因素。

不同成熟度的禾谷类种子休眠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从乳熟期起,成熟度越高,休眠期越短。

如,我国籼稻种子一般不存在休眠期,但采收较早、成熟度较差的种子也可观察到明显的休眠现象。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在不同时期影响种子的休眠,成熟期间的环境条件可决定种子休眠的深度,贮藏期的环境条件可影响种子休眠的解除速率。

种子成熟期间影响休眠期长短的最重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温度越高,休眠期越短;在种子的贮藏过程中,高温可加速种子休眠的解除,而低温则起到相反作用;在含氧量高的大气中,种子的休眠解除也较快。

19、休眠调控1)延长种子休眠期的措施a.选种,根据需要选育具有一定休眠期的品种b.施用药剂,田间喷药是调控休眠的一项可行措施,小麦可采用促麦黄,水稻、油菜等可采用乙烯利2)缩短种子休眠期的措施a.种子处理,选择一些适用的可破除种子休眠的化学物质。

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生长调节物质,双氧水等氧化剂,硝酸等含氮化合物,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等等。

b.机械处理,如切割、针刺、去壳、碾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c.温度处理,可根据需要进行高温处理、低温处理及变温处理,温汤浸种等。

20、种子萌发是种胚从生命活动相对静止状态恢复到生理活跃状态的生长发育过程。

把干燥的种子吸水到突破种皮萌芽的过程称为“萌发”种子萌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吸胀、萌动、发芽、成苗四个阶段。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1)细胞的活化和修复;(2)种胚的生长和合成;(3)贮藏物质的分解和利用;(4)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21、种子萌发的类型:子叶出土型、子叶留土型(胚轴生长不一样引起的)两者的区别:子叶出土型a、下胚轴显著伸长b、出土(菜豆、油菜、向日葵、西瓜)子叶留土型a、上胚轴伸长b、留土(蚕豆、豌豆、小麦、水稻)22、物质效率(%)=(黑暗条件下长成幼苗的干重/种子发芽所消耗的干物质的重量*100% =【黑暗条件下长成幼苗的干重/(种子发芽前的干重-发芽后剩余的干重)】*100%不同的种类种子比较,油质种子的物质效率最高,而淀粉种子较低。

同一种类的作物品种,高活力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发芽的种子,其物质效率较高。

因此物质效率也是种子活力的有效指标。

23、最低需水量——是指种子萌动时所含最低限度的水分占种子原重的百分率。

(主要受化学成分影响:一般蛋白质>粉质蛋白质>油质蛋白质)24、种子的吸胀损伤和吸胀冷害导致吸胀冷害的温度界限在15℃或10℃以下,大豆菜豆、玉米、高粱、棉花、番茄、茄子、辣椒以及许多热带作物和观赏植物种子易受到吸胀冷害。

应用PEG等物质进行渗透调节,是避免或克服吸胀冷害的有效技术措施(郑光华等,1987)吸胀损伤:如果种子吸胀速度过快,细胞膜将无法得到修复甚至发生更大的损伤,种子内含物外渗进一步加剧,导致种子成苗能力下降并影响到植株的健壮生长。

吸胀冷害:有些干燥的种子短时间在0摄氏度以上低温吸水,种胚就会受到伤害,在转移到正常条件下也无法正常发芽成苗。

25、种子萌发的生理条件:水分、温度、氧气、其他因素(光、二氧化碳)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渗透调节、湿干交替处理、化学物质处理26、种子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生活力的期限,即种子存活的时间。

平均寿命:指一批种子从收获到发芽率降低到50%时所经历的天。

或称半活期、将半活期作为种子寿命的指标。

农业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生活力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90%以上发芽率的期限。

27、种子寿命的影响因素种子寿命的差异性,归根结底是由种子本身的遗传性和它所处的环境造成(一)内在因素:种子本身的遗传物质种被的结构(凡种皮结构坚韧、致密、具有蜡质和角质的种子,尤其是硬实,其寿命较长,反之,种皮薄、结构疏松、外无保护结构和组织的种子,其寿命较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