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
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
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
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
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
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
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
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
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
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1)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为原始刀耕或火耕阶段;8000年至5000年前为原始锄耕或耜耕阶段;5000年至4000年前为发达锄耕阶段。
在生产工具上,这一时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种”向发达锄耕的进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连种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轮荒耕作制的转变,土地利用率较以前有了显著提高。
在原始畜牧业方面,经长期圈养驯化,家畜种类有所增加。
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有家猪、家犬和家鸡的遗骨出土,说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区已有原始畜牧业。
稍后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有牛的遗骨出土。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马、山羊和绵羊的遗骸。
至此,在我国北方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业已具雏形。
在中国南方,养猪之历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
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遗骨,说明六七千年前以饲养猪、狗、水牛为内容的南方畜牧业已初步发展。
(2)粗放农业阶段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
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
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
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
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
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夏代后期,青铜器已经出现,对后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产生了划时代影响。
商代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它持续了6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商代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长足发展,农业已成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农具制作较夏代更为精细。
商后期农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铜农具。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取代商朝,中国步入一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大转变时期。
西周继续实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国户口增殖,田地扩大,富源开阔,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周继承夏代沟洫和商代井田体系,施行井疆沟洫制。
木制农具和青铜农具均有大量增加。
随着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种类也日趋多样化。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治疗也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
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
(1)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秦灭六国后,结束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秦汉王朝继承了春秋战国时的农本思想,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行轻徭薄赋、垦荒实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
仅国都所在的陕西关中就兴建了六辅渠、龙首渠和灵轵渠等水利工程(图9-2)。
山西引汾水和黄河水,河南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东引巨定泽水和汶水,等等。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期铁农具的种类大为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化。
秦汉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汉代我国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条播机—耧车。
它改原先的撒播为条播,将开沟、下种甚至施肥等作业合而为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播种均匀且节省种子。
《齐民要术》称之为“省力过半,得谷加五”。
耧车18世纪传入英国,经塔尔改进后成为当时通行于欧洲的畜力条播机。
畜牧业方面,相畜术、畜禽良种的选育、牲畜杂交和杂交优势的利用,以及畜禽的饲养管理均有一定进步。
在中兽医方面,脉学和症治、阉割去势、本草学方面都有进展,并且制定了一些防疫制度。
养蚕业与蚕桑技术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织品和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亚。
总之,秦汉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无论从经营思想、农学理论,还是技术体系均已基本形成。
(2)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
但此期国军事的需要,屯田制有较大发展,如曹魏时期的军屯与民屯和南北朝的屯田。
无论军屯还是民屯,土地所有权都属国家。
屯田按军事组织进行,屯垦工作与军事活动相结合。
这一时期传统农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谷田必须岁易”,连作“莠多而收薄”等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合理轮作的必要性。
合理轮作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减轻病虫的危害,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一时期还创建了“种子田”,进行良种繁育。
单种单收、精心管理、防止混杂,较汉代“穗选法”有了一定的进步,奠定了我国传统选种和良种繁育的基础。
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粟的品种有11个,稻的品种有13个。
《齐民要术》中粟的品种增至86个、水稻品种为24个。
这一时期我国蚕丝生产在农业中仍占较大比重。
敦煌为丝绸商业交易之地,南方蚕丝业发展更为迅速。
这时人们认识到了孤雌生殖现象;学会了用低温控制蚕卵化性;发明了盐渍杀蛹储茧法。
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经济重心一向在黄河流域。
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公元3世纪时依然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农业生产基本上仍然是“火耕水耨”的粗放经营。
虽经汉、晋、南朝的持续开发,经济渐成规模,但与同时代的北方相比,仍逊色许多。
这种状况直到隋唐五代时始有改变。
(1)南方传统农业的兴起唐朝初期,社会经济曾有过一段空前繁荣的时期。
但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崩溃,社会矛盾日渐突出。
历时7年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南方因未受战乱直接侵害,社会生产相对稳定;而大量北方人南下,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南方农业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西汉以前我国的灌溉工程大都在北方,东汉后开始向南方推进。
水利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日益繁荣,出现了“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
在农具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犁壁与犁铧面不连续,可以起到碎土和翻土的作用。
中国犁自此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经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
这一时期,随水田冬作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初步发展。
在畜牧业方面,相畜术进一步发展;创立了马籍和马印制度;引进了大宛马、康居马和波斯马等国外优良畜种。
在兽医方面,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教育机构,仅太仆寺中就有600余位专职兽医。
解剖、针灸、脏腑学说及兽医外科等方面均有进展。
(2)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东南太湖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农业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
唐代后期,南粮北济最高年额不过300万石,北宋则超过700万石。
宋元时期农具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主要表现在新农具的大量涌现和农具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上。
可以说,传统农具到这时已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
宋元时代,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
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作物种植范围扩大。
麦在南方长足发展,有不减“淮北”之势,成为稻田的主要冬作。
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种植日渐普遍,以至王祯《农书》称之为“济世之谷”。
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
南方畜牧多养牛、羊、猪、鸡,并以猪、鸡最多。
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