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电子政务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定义及其重要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立法及制度框架和负效应及其控制四个方面,梳理和综述了我国学者在电子政务视角下的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引言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詹姆斯·麦迪逊曾如是阐述:“如果一个大众化的政府没有大众化的信息或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它不过是一出闹剧或一出悲剧的序幕或二者皆是。
”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为电子政务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政府信息公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政务在中国的不断普及而被提上议事日程。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推行政务公开的力度,一部专门规范政务公开的法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后,社会各方更是对政府信息公开予以了高度的关注。
我国学术界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定义、范围、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学者关于电子政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进行阐述。
一、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对于政府信息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定义,学术界很早就达成了共识。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中,政府信息被定义为“政府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形式行政管理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其他组织在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拥有的信息。
”(周汉华,2003)而政府信息公开则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依法利用其所控制的信息。
(蒋录全,吴瑞明,王浣尘,2004)关于电子政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有学者从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杨海洋认为,电子政务的目标之一就是政府机构通过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向公众提供电子化的信息和服务,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实施电子政务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信息公开。
(2003)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即政府信息公开的正效应的阐述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是以公民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为基础的。
例如陆晓晖(2006)认为,政务信息的公开打破了信息的垄断,解决了因信息不畅而产生的盲目决策,可有效降低政府决策的失误率。
同时,政务信息的公开还可为企业降低成本,缩短整体运作的流程。
还有学者从公民参与视角研究了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公开与公正问题,指出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的内在需求,直接影响公民参与的效果与热情。
(方军,汪雷,2007)二、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在这一领域另一个研究热点是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执行现状,通过现状剖析来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认为,目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并不存在技术方面的障碍,而是在体制和观念方面,如行政官员的观念错位、政策法规不到位等方面存在阻力。
(陆俊,严耕,2004)学者胡雪明和吴华(2007)认为,现行的政务信息公开存在思想认识不足、过分追求个人部门利益、公民对知情权缺乏了解、政务公开发展不平衡、责任不清及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学者孔繁玲(2007)认为,政务信息公开的社会环境对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影响。
运用网站公开信息,需要进行网络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投入,才能在电子政务应用中产生的强大优越性。
二是政治因素影响。
电子政务与信息公开制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领导者的政治态度。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使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在电子政务作用下产生对称性效应。
三是文化因素影响。
对于应用政府网站实施政务信息这一新举措,能否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追随和支持,能否形成主导公众行为的社会文化力量,是关系到信息时代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实施效率高低和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者郑文晖(2007)根据中国省(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对31个省级地方政府网站和24个省会城市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政府网站在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
他发现,政务信息公开是我国绝大多数政府网站的“第一功能定位”,目前大部分政府网站普遍发布了本地区本部门的政策法规、政府文件、职能介绍、审批事项、工作动态、人事信息、招商项目、便民服务等信息,但是在财政预算等资金信息、应急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务工作的统计等关键信息的公开上还相当滞后。
另外,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服务还存在欠缺规范性、地区间不平衡、质量不高、缺乏统一和协调以及缺乏个性化服务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一些建议:(1)建立完备、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2)政府网站要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3)整合网站的政府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4)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和信息质量;(5)建立政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
三、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立法及制度框架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框架的建立和立法进展的关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根据作者的观察,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前后,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
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之前,学者大多着眼于对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框架的理论构建。
如学者杨海洋(2003)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滞后的状况不仅影响了信息公开的进程,更阻碍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基于网络技术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框架,来保障公民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充分实现知情权。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框架不仅要包括信息公开,还应包括信息采集与保护、信息安全等内容。
学者孔繁玲(2007)则从电子政务与制度学的双重视角探讨构建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交叉研究框架的基本问题,认为应运用电子政务方法论,最大限度公开与共享信息,合理设计、安排相关的保密权限与行政救济制度。
与此不同的是,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草案出台之后,学者的研究重心转为了对条例的评析与建议。
孙华(2006)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以“公开为前提,不公开为例外”为基本原则,规定除了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企业和个人不便于公开的数据外,原则上政府机关拥有的与其行政管理职能相关的信息都必须公开。
然而,所谓国家机密、不便公开的数据往往还是由政府机关说了算,因为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对法律的理解差异或者法律规范中的兜底条款又为行政不公开留下了一个缺口。
因此,在保障一个原则性的、中轴性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出台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以防止政府“钻空子”。
这包括修改《国家秘密法》,制定《隐私法》等。
刘稚提出政府信息公开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具体层面,为落实《公开条例》的第19条规定,各级政府必须对准备公开的和已公开的所有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和标注,为优化办公流程和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高级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四、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及其控制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中,大部分学者较集中于研究政务信息公开的正效应,对于“负效应”的研究比国外少。
然而,根据作者的观察,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所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及对其的控制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
有学者在研究正效应的同时,已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问题。
我国对于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政务信息公开的安全问题。
有学者指出,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公开措施的不完善、条件的不充分,以及我国当前各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政务信息的公开也会产生负效应。
(杜占其,薛耀文,张朋柱,2010)二是信息公开的“知情权和隐私权”问题。
刘友华(2005)认为,信息公开不可避免地给个人隐私造成侵害,然而我国电子政务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滞后,没有一部专门的系统的隐私权保护法,无法有效协调信息公开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冲突。
三是某类负面信息的负效应问题。
杜占其等人(2010)认为,无论信息本身是正面还是负面信息,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信息公开的正效应乘正相关关系,政务信息应尽可能及时公开。
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控制,学者陆晓晖认为,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其信息并不都适合公开传播。
他建议在电子政务信息传播中引入“控制论”,利用其“把关”对信息进行筛选,利用“反馈”对信息传播进行修正。
具体的做法有:(1)合理划分政府信息资源的密级,对秘密信息实行严格控制;(2)政府部门制定并执行严格的信息公开与保密审批制度,建立电子政府上网信息保密管理责任制。
五、结论通过对电子政务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在对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研究中,如关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制度框架、立法等问题,多侧重于单纯的理论构建与论述。
相对而言,用实证方法进行的研究较少。
而在以实证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中,又以定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制度比较等方法居多,定量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
在研究内容上,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定义、重要性等问题学术界早已达成了共识。
而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制度框架的构建以及立法的展望等研究主题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而对于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则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创新点。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在走向系统与深入,电子政务领域最大的研究趋势和热点之一就是对于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
参考文献:[1]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蒋录全,吴瑞明,王浣尘.电子政务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情报杂志,2004年04期[3]杨海洋.《在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4]赵雪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关系刍议》[j].《新世纪图书馆》,2006年06期[5]陆晓辉.《浅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传播的控制》[j].《电子政务》,2006年第10期[6]方军,汪雷.从公民参与视角论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公开与公正[j].理论与探索,2007年03期[7]陆俊,严耕.《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0卷01期[8]胡雪明,吴华.《政务信息公开难以深化的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7年08期[9]孔繁玲.《对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交叉研究的框架分析》[j].《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10]郑文晖.《我国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基于55个省(市)级政府网站的调查》[j].《现代情报》,2007年12期[11]杨海洋.《在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12]孔繁玲.《对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交叉研究的框架分析》[j].《学术交流》,2007年第11期[13]孙华.《政府信息公开的电子政务途径》[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3卷04期[14]刘稚.《契机与保障:政府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j].《信息化建设》,2009年08期[15]杜占其,薛耀文,张朋柱.《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分析——以山西省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05期[16]刘友华,何振.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隐私权冲突之协调[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17]陆晓辉.《浅论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传播的控制》[j].《电子政务》,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