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一)
张向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T_b
目的要求
1.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2. 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内容介绍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2.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3.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T_e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B_e
心脑血管疾病是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目前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人的致残和社会功能影响非常大,是全科医生社区预防的一种重要疾病。
2004年做了一个统计,全球前十位的死亡病因中冠心病、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占了前二位,冠心病共死亡72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2.2%,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死亡571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7%。
不同收入人群中的死亡病因顺序有所不同,与健康水平卫生条件密切相关。
在低收入的国家,下呼吸道疾病占第一位,而冠心病排第二位,脑血管意外如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病占第六位。
中等收入国家,第一位的是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第二位的是冠心病,下呼吸道感染排第四位。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卫生条件逐渐升高,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会越来越少,而慢性疾病引起的死亡越来越多。
高收入国家,冠心病占第一位,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疾病占第二位。
预计到2020年,全球死亡人数中冠心病将由目前的630上升到1100万,脑卒中由目前的440万上升到770万,分别上升了74.6%和75%。
【我的笔记】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B_e
(一)地区分布
在西方发病较高的国家是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美国,而发病率较低的是瑞士、加拿大,在东方发病率较高的是日本和中国,而泰国和印尼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有以下三个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一般来说,生活水平、卫生状况好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二)季节分布
冬季发病明显高于夏季,冠心病在12~2月频发,1月为发病的高峰。
脑卒中基本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人群分布
大于40岁的男性病人,每增加10岁,发病概率上升1倍,女性发病晚10年,绝经后接近于男性。
脑卒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
(四)性别差异
冠心病:50岁前男女之比为7:1,60岁后男女发病相当,这可能跟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对心
脑血管的保护撤销有关。
【我的笔记】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B_e
(一)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指人类先天得来的,后天无法改变的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种族等。
(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酗酒,控制肥胖。
1.高血压
无论是稳定的高血压或不稳定的高血压,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轻度的或重度的,在任何年龄、性别,都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血压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8%;舒张压每升高5mmHg,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4%;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性增加54%。
当血压偏高水平或正常高值时,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已显著增高,所以我们对高血压要密切的注视,早期就要进行血压的控制。
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标准:理解血压是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如果收缩压在130~139mmHg,舒张压在85~89mmHg,属于正常高值。
当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则可诊断为高血压。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高血压:收缩≥140mmHg,舒张压≥90mmHg;1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 mmHg;2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160~179 mmHg,舒张压100~109 mmHg;3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呈正相关,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都高于国际水平。
【我的笔记】
2. 吸烟
(1)病理机制
吸烟是一个可控的危险因素,但很难控制。
吸烟可以导致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可导致冠状动脉收缩,引起心绞痛、心梗;可导致脑血流量下降,引起脑动脉硬化,舒缩功能下降,血小板聚集增加,引起脑卒中;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
(2)研究资料
研究表明,吸烟量、吸烟年限、吸入深度、开始吸烟年龄均与冠心病的危险比值呈剂量反应。
吸烟斗和雪茄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小于吸纸烟者。
吸烟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同时存在则起协同作用,这些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脑血管的病变。
吸过滤嘴、低焦油或低尼古丁纸烟也不安全,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的发病率。
吸烟发生冠心病的机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发生脑卒中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倍。
3.血脂异常
(1)类型
总胆固醇(TC)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下降;甘油三脂(TG)增高;载脂蛋白A (APO-A)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增高;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增高;载脂蛋白
B(APO-B)增高。
载脂蛋白A(APO-A)下降,载脂蛋白B(APO-B)上升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致病因素。
低密度脂蛋白上升与冠心病日后发病呈正相关,对冠心病有促进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冠
心病呈负相关,对冠心病有保护作用。
(2)研究资料
胆固醇水平在5.2~5.72mmol/L(200~220mg/dl)时冠心病相对稳定,当超过此值时冠心病发病危险随胆固醇浓度升高而增加。
载脂蛋白A(APO-A)下降、载脂蛋白B(APO-B)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的笔记】
4.糖尿病
(1)并发症
糖尿病可并发多种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其中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心梗脑中风、肾衰、足坏疽;微血管病变包括肾病变(蛋白尿肾小球动脉硬化)、视力下降(视网膜动脉病变)、神经感觉障碍。
(2)研究资料
糖尿病患者无论性别、年龄,其心血管病发病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高血糖症、糖耐量异常,甚至偶然测出高血糖都与心血管病危险增加有关。
糖尿病病人中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性比血糖正常的人大2倍。
不管血糖水平是多少,只要血糖水平高于正常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所以必须很好的控制血糖水平。
5. 肥胖
肥胖主要是以体内的脂肪含量作为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脂肪含量:女性>男性,男性体脂>体重的25%,女性体脂>体重的30%。
最常用的计量指标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用它来确定肥胖程度:BMI=体重(kg)/身高(m)2。
BMI在24.0~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腰围是诊断向心性肥胖的指标,大于分界点,考虑向心性肥胖。
男性以85cm,女性以80cm 为分界点。
(2)研究资料
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较周围性肥胖有较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脂肪都堆积在内脏器官,内脏器官承受的负担越大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也越大。
脂肪分布指数(WHR)与高血压、总胆固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我的笔记】
6.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指个体中多种代谢异常情况集结存在的一种现象。
包括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全身或腹部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
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年第12卷第3期,明确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它有四个标准:
①超重和(或)肥胖:BMI≥25.0
②高血糖:空腹血糖≥6.1 mmol/L(110 mg/dl),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140 mg/dl),及(或)已确认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③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④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 mmol/L,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 mmol/L,女性<1.0 mmol/L。
超重或者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这四个指标当中如果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都存在,就可以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占患者中的40%~60%。
2.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不足可以导致能量堆积、肥胖。
3.不良生活方式
如高盐、高脂饮食,酗酒。
【我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