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滕王阁序》导学案参考答案三、预习检测略四、研读课文第一段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参照注释自译第一段,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3、交流讨论,总结重要文言现象教师精讲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zhěn),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
重点:“分野”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理念,二十八列星分别对应着地面上的一些区域,比如现在的南昌,也就是西汉时的豫章郡、唐朝的洪州府,所对应的列星就是翼星和轸星,那么,翼星和轸星就叫做南昌的分野。
翼轸二宿为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最末二星,有煞尾的作用。
“襟”和“带”在这里都活用为意动用法了,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控”“引”本义都和拉弓有关,有控制之意,但对于地理位置来讲,只能是连着,不可能是真的控制,这里用这两个字,是为了强调滕王阁所处位置的重要。
2.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huánɡ)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重点:“龙光”指《晋书张华传》晋武帝时,张华发现牛、斗之间常有紫气照射,雷焕说是“宝剑之精”,后雷焕为豫章丰城令,在牢狱地下掘得龙泉和太阿二宝剑。
后二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故称剑光为龙光。
“牛、斗”指二星宿。
“华”“宝”“杰”“灵”都是描述状态的动词,分别翻译为“具有光华”“显示宝气”“具有杰出成就”“显示灵秀之气”。
“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高士)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
“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由于词义的演变,现在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狭长而低矮的床,泛指床”。
“雾”“星”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了,意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枕”倚,据。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
重点:“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棨戟”“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
4.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讲解:“十旬休假”指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
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千里逢迎”为一动宾倒装,“逢迎”本为两个词:“遇到”“迎接”,这里作迎接讲,“千里”代指千里之外来的朋友。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讲解:这是两个不太严格的判断句,主语其实是“文采如腾蛟起凤的那个人”“宝剑如紫电清霜的那个人”,两个“之”字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紫电清霜”指宝剑名,《中华古今注》上:“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二曰紫电。
”又《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
”这里“清霜”也指宝剑。
6.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讲解:“出”为路过途经之意。
“何知”为“知何”,即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五、翻译第一段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课文第1自然段。
2.自译课文并整理好笔记。
3.预习课文第2~5自然段。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一、解读二、三两段1.诵读2.概括这两段主要写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二段“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接下来的四个六字短句,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
节奏放慢,词意不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加快节奏,首次用三字句。
“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
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以虚词“其”为分界,“其”前实写,“其”后虚写,虚实相间,有尺幅千里之势。
下面,又用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经过前面的变奏,又用两个四六句收束。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
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二、解读四、五两段1.诵读2.概括这两段主要写了————————————————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段开头两个四字短句起过渡作用,从写登览之乐回到写宴会。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接着,用两个四六句,铺叙炊饮娱乐的场景。
这里交错迭用历史典故,暗示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含蓄凝练。
下面“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接着的两个四六句,充满哲理玄思,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另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
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两个四六句,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情意绵绵。
第五段转为更强烈的抒情。
开头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困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下面用两个六四句拓展这层意思,申述以上观点。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
“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
然后以“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下面的四字短句,是自我砥砺之辞。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接着,用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典故随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讨论、交流:这一部分中,抒写人生感慨的句子很多。
其中感情色彩最为强烈的句子是哪些?它们各自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明确:①“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⑤“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四、语言鉴赏翻译并赏析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五、作业1.背诵并默写1~5自然段。
2.整理好课堂笔记,对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小结。
3.预习6~7自然段,借助字典进行自译,掌握文义。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后发言一、解读六、七两段1.诵读2.概括这两段主要写————————————————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六段开头自称其名,郑重言事。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下面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
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接着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路出名区”,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