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三一模)以下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世界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B、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C、世界经济全球化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22题)下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3.(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9题)1945年12月美国总统说:“我感到毫无疑问的是,俄国意图入侵土耳其,攫取从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海峡。

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

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再搞什么妥协了……我对哄孩子似的迁就苏联人感到厌倦了。

”美国“不再妥协”开始的标志是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提出欧洲复兴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 D.发表“铁幕”演说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5.(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10题)到1970年,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外的做法开始失败”。

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B.多极化趋势出现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D.欧盟增加新成员6.(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阻止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和东欧地区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复兴经济8.(2011年9月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18题)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正确的图示是()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9.(2012年6月福建)“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下列史实中,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组成部分的是①杜鲁门主义②马歇尔计划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太平洋战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27题)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一道“柏林墙”,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如果以柏林墙为题,写一篇有关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论文,论文反映的主题肯定不能包括()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B.国际局势的紧张与缓和C.欧洲联盟又将增加新成员 D.大国关系对时局的影响11.(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24题)图8是2009年11月9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德国人民推倒了竖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墙”的情景。

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A.促进了东西徳交流,有利亲人团聚B.结束美苏军事占领,收复被占领土C.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D.终结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12.以下历史事件出现时间最早的是()A.朝鲜战争爆发B.诞生不结盟运动C.古巴导弹危机D.苏联解体13.(山东高密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7题)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这一事件表明A.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B.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C.美苏两国的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D.世界格局正式形成两极对峙局面14.(2012年11月赣州高三期中)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

”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

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A.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C.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5.(2012·全国Ⅱ卷文综)图3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二、非选择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

阅读下面材料:(10分)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

……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海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3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局的特点(1分)(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17.(湖南省四市九校2011届高三联考30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地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后和平与战争”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请回答:(1)展览一:二战和海湾战争下表是展览中对这两次战争的介绍,作为组织者,请你填充表格中空白部分的内容。

二战海湾战争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维护在中东的利益特点①性质②战争损耗死亡5500万,总损害价值4万亿美元美国直接战争费用600亿元(2)展览二: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作为讲解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和平的行动。

要求语言简洁。

(3)展览三:展望未来,关注和平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进入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作为解说员,请你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图一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崛起。

图二代表了发展中国家的心声。

图三代表苏联被俄罗斯说取代,两极格局被瓦解。

2.B解析:根据所学,1957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壁垒分明,对抗激烈。

而同时欧洲国家由于在二战中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在以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表明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材料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的建立正反映了这一特点。

3.C解析:题干“除非让俄国看到铁拳和听到强硬的语言,另一次战争就很难避免”说明美苏两国由过去的盟友转变为敌人,美国要与苏联全面对抗,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冷战”的是马歇尔。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选C.4.B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而“冷战”的目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5.B 6.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体现的是美苏对抗,故应排除①;越南战争属于热战,并不属于冷战故应排除②;所以此题应选择B。

7.B解析:马歇尔计划不仅仅是复兴西欧经济,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

8.B解析:从史实来看杜鲁门主义和对西欧的援助计划(马歇尔计划)、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属于冷战,为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而朝鲜战争是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的战争,是属于南北朝鲜的内战被国际势力干预的事件,故正确的图示只能为B。

9.A 10.C解析:柏林墙的产生是冷战的产物,反映东、西德之间的对峙,论文的主题肯定可以包括A欧洲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

柏林墙出现是国际局势紧张的产物,而它的推到也是国际关系缓和的表现。

冷战的出现和11.C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发生于1950年,B出现于1961年,C出现于1962年,D发生于1991年。

13.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放弃了二战中合作抵抗法西斯的政策,而转向敌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14.A解析: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演说词。

他对在二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

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材料《芝加哥太阳报》和斯大林正是针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提出的。

15.B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和漫画分析,表面上古巴导弹危机优势在美方,故“美苏两国力量平衡”不符合史实,排除A;这一阶段美苏均拥有核武器,同时通过漫画中的画面,赫鲁晓夫额头大颗大颗的汗滴滚淌下来,在掰手腕中优势在肯尼迪,也可以排除C项;但从美苏争霸的史实来看,美苏没有一方在任何时候有绝对实力压倒另一方,双方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故排除D 项,正确答案为B。

相关主题